最昂貴的一天

特寫

作者:周蔓

“你最想參加的馬拉鬆是哪個?”中奧路跑北京體育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山在美國大使館做麵談時,沒想到簽證官竟會問這個問題。當然,如果簽證官對背景有所了解,這也沒多奇怪,中奧路跑獨家運營國際田聯金標馬拉鬆賽事—北京馬拉鬆(以下簡稱“北馬”)。“波士頓馬拉鬆吧,曆史最悠久,名氣最大。”高的回答顯然不是“正確答案”,簽證官一下子就激動起來,“應該去參加紐約馬拉鬆”,“紐約馬拉鬆才是最棒的!”簽證官的家鄉是紐約。

這種討論在麵談當中堪稱奇遇,但跑過馬拉鬆的人卻對這種激情再熟悉不過。“你可以不跑,不關注,但我會建議我的朋友們到北馬的終點看一次,”國內著名的“百馬”(注:目標是跑夠上百個馬拉鬆)俱樂部知名跑者、IT行業職業經理人黃強告訴《環球企業家》,“隻看一次你就會知道什麼是馬拉鬆。”

這種激情當然也存在於北京馬拉鬆之中,並使得其在國內眾多賽事中受到更多關注。1981年,第一屆北京國際馬拉鬆鳴槍時,現場隻有188名職業運動員。而最近幾年每屆參加人數都會超過3萬。目前,北京馬拉鬆已成長為中國國內曆史最悠久、國際田聯備案中國水平最高的馬拉鬆金標賽事,被稱為奧運冠軍的搖籃。

隨之滾滾而來的則是真金白銀。高山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今年北京馬拉鬆的總營收接近3000萬元,這個數字在全國數十場馬拉鬆當中,應屬最高。與其他運動賽事相比,北馬也並不遜色。

剛剛走過十年的中網今年獲得大豐收,達到創紀錄的1.5億元人民幣,中網每個賽季有9天比賽。中超2012賽季的經營收入總額超過1.1億,2013賽季營收必超1.5億。雖然營收絕對數據不能完全與其他運動對等,但僅就相對的單日價值來看北京馬拉鬆堪稱最昂貴的單日比賽。

這最昂貴的一天是如何煉成的?

熱絡

沒有一項賽事是以一個個體的死亡而命名並持續2500年的,從另一個角度講,國際賽事中的劇烈運動並不少見,而馬拉鬆從誕生之日就具備一個危及生命的凶險程度,也就是說,即使你不能跑出優異成績,隻要完成,就足夠酷。

關於“土豪”跑馬拉鬆的段子已經不新鮮了,他們之所以熱愛這項運動並非隻是因為其夠酷。在一線城市,這份熱度與美式生活方式對白領人群產生的影響不無關聯。“在國外,如果你沒有一項體育運動的愛好,會被認為有點‘怪’。”在外企供職多年的黃強認為,“‘fit’不再是一種外表,而是個人生活質量和習慣的體現,美國人認為越優越的人越fit。”路跑則被認為是既消耗脂肪又能拉長肌肉線條的無門檻運動。正因此,馬拉鬆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群參加,恰好這項賽事也歡迎“菜鳥”。

沒有一項其他國際賽事像馬拉鬆一樣,隻有不到1%的職業運動員參賽,而其餘99%的參賽者都是業餘選手,高山向《環球企業家》介紹說,以剛剛結束的第33屆北京現代北京馬拉鬆為例,共有30000多名選手參賽,其中隻有130名職業運動員。這個比例在“六大”馬拉鬆賽事上情況也基本如此。

也許這種“狂歡節”的味道,讓馬拉鬆在全球都成為一項熱門體育賽事。從大眾參與到現代體育競技再到精準的賽事品牌定位,倫敦馬拉鬆走過的四分之一個世紀正是馬拉鬆在世界範圍內掀起的路跑賽事熱潮的縮影。如今,柏林馬拉鬆以“世界紀錄”保持者的姿態傲視世界;紐約奉獻給運動員的幾乎是全城的歡慶;芝加哥驚人的溫差和平緩的賽道幫助很多參賽者獲得“Personal Best”。“我跑過波士頓(馬拉鬆)的終點後,一位銀發老太太也是賽事的誌願者給我了一個擁抱,一位大叔給我戴上獎牌,對我說,‘孩子你是我的驕傲’。”黃強告訴《環球企業家》,“那一瞬間,很難不被感動。”

北京馬拉鬆也是在這種全球背景下走上前台,並炙手可熱的。

80年代,正是日本企業開始不斷叩擊北京田徑協會的大門,最終中國田徑協會與中日友好協會一起使得北馬成形。初期的北馬與初期的倫敦馬拉鬆相似,都是非常專業化的比賽,而且獎金等硬性支出較小,所以運營壓力並不大。1981年,第一屆北京國際馬拉鬆鳴槍時,現場隻有188名職業運動員。1989年,女子才被容許參加比賽。真正發生轉變的是1998年,業餘群眾獲得參賽資格,那屆馬拉鬆還首次加設了半程馬拉鬆、10公裏跑和迷你馬拉鬆的賽事。1999年,參賽人數從幾百人一躍升至3.8萬人。這些改變不僅吸引了全世界馬拉鬆愛好者的關注,更有一群精通此道的人開始瞄準北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