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院落按照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臨街的,沿河的,依山的。有的掩映在青鬆翠柏中,別有情調;有的跨河而居,意趣盎然;有的喜好熱鬧,居於城中;有的甘願平靜,選擇城郊。古城內大約有上千個大小不一的院落,臨街的一麵都設為店鋪,十分熱鬧;但走進院內,因納西族擅長營造居所,天井內多種植花草,顯得寧靜和諧。
納西族一直以來所形成的是崇尚自然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僅視天地山河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空間,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總之,我國古代民居既典雅實用,又傳達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象征意義。無論是挑選建地或是建築過程中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追求和諧的世界觀。如果現代建築技術能夠將這種思想結合起來,相信可以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旁注]
民居建築 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民族的不同曆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並且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闌式和雲南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
風水 “風”就是元氣和場能,“水”就是流動和變化。“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是一種研究環境與宇宙規律的哲學。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傳風水的創始人是幫助黃帝造福百姓的九天玄女。
季風氣候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或氣壓帶風帶隨季節移動而引起的大範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改變的現象,又稱季風氣候。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隨同季風的旋轉,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
龍脈 風水學把起伏的地理稱為龍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龍、穴、砂、水、向。相應的活動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
東巴教 起源於原始巫教,同時具有原始巫教和宗教的特征。由於經文講師被稱為東巴,故名。東巴教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納西族所普遍信奉。東巴教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活動形式有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卜封等。《東巴經》是東巴教的主要經書。
廈子 一種高度不高、麵積不大的小房子。廈子是和居住的房子分離的並且廈子麵積一般比主房子要小。廈子的作用是儲存雜物,但有的地方也在廈子裏吃飯、會客、休息等,這個功能在納西族民居中最多。納西族民居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
[閱讀鏈接]
徽州民居多重簷,據說這種建築源於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建立宋王朝後親征到了歙州,當大軍抵達今休寧縣海陽城外時,天色突變,大雨將至,宋太祖便至一間瓦房處避雨。徽州民居的屋簷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簷那麼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
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宋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宋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簷為什麼造的這麼窄,村民說是祖上沿襲下來的,宋太祖認為舊製不能改,但可以在下麵再修一個屋簷,以利過往行人避雨。自此以後,徽州所有的民居漸漸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簷。
古園林的天人合一精神
我國古人在與自然保持親和、相互交融的關係中,很早就發現了自然美並對其有著獨特的鑒賞力。從道家的“以人合天”、儒家的“以天合人”、禪宗的“天人一體”觀念中,可見古代哲學宣揚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
這種哲學觀念使我國古人對大自然懷有的強烈感情,於是,“天人合一”這樣一種體驗人與自然契合無間的精神狀態,就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心並貫穿了整個我國古代文化思想史,當然也成為我國古典園林的終極精神。
在我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中,“天人合一”作為一種終極精神,體現為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並由此創造出我國特有的園林美學。
師法自然,在古代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係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
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拚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岩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拚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融於自然就是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因與借、真與假、有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係。如此,則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
我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築來圍蔽和分隔。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於自然,表現自然。
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台樓閣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雲飛遊,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順應自然主要體現在園林建築中。我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台、閣、館、齋、舫、牆等建築。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
園林的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園林建築中表現自然的材料有很多。諸如樹木花卉等。我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然。鬆柏高聳入雲,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數裏盛開,乃至於樹枝彎曲自如,花朵迎麵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自然。
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我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思想之所在,而由此創造的園林美學,是我國古代園林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園林又不同於宮殿、長城、廟宇、橋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比如文人畫畫家家參與所造之園,往往以山水為藍本,詩詞為主題,以畫設景,以景入畫,寓情於景,寓意於形,以情立意,以形傳神,楹聯、詩詞與園林建築結合,富有詩情畫意,耐人尋味。
我國古典園林可以說是自然的,因為它是發展成熟了的自然或者是改造過的自然景觀的集合,其建築形態的豐富多樣,不同的山水條件,不同的地形地勢,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築與之相稱。
樓閣是古典園林中的製高點,涵容全園景色,近可瀏覽園內風光,遠可眺望園外景色;
亭有傲立山巔的山亭,有安居水際的水亭,有輕騎隔水的橋亭,由於選址精心,營造精巧,而與山水渾然一體;
廊儀態萬千,有遊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環山繞水,靈活別致;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或如飛虹橫跨水麵,或曲徑貼水而行,曲線柔和,韻律協調,雄偉壯觀。
我國古典園林之美,體現為從有限到無限,再由無限而歸於有限,達到物我兩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發,這就是我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其“天人合一”宇宙觀、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我國園林創作設計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與展示。
[旁注]
禪宗 又名佛心宗、達摩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摩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我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之係統為禪宗,兼含天台、三論二係,而不限於達摩宗;唐中期以來,達摩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摩宗而言。
漏窗 俗稱花牆頭、花牆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外觀為不封閉的空窗,窗洞內裝飾著各種漏空圖案,透過漏窗可隱約看到窗外景物。漏窗是我國園林中獨特的建築形式,也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一種建築藝術處理工藝,通常作為園牆上的裝飾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現,江南宅園中應用很多。
文人畫 也稱“士大夫甲意畫”、“士夫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畫中流露著濃烈的文人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就出現了,但是文人畫作為正式的名稱,是由元代畫家趙孟頫提出的。
[閱讀鏈接]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都喜歡修建,互相比美。當時吳國在闔閭的治理下已經很強大了,在園林建造上也不甘落後,闔閭及其子夫差利用蘇州郊區的自然山水建造了規模宏大,建築華麗的姑蘇台,館娃宮,可以說是蘇州最早的皇家園林。
蘇州園林起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20處左右。
帝陵布局與天人合一觀
我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古代帝王在選擇墓葬位置的時候都非常重視“風水”。而“風水學說”實際上是我國特色的“環境觀”,其中包含了我國古代先民對於自然的探索和認識。
曆代帝王陵寑都占據著華夏大地的一處處“吉壤”。而這些“吉壤”的選擇,也無不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對於中華民族血脈永繼、繁榮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願。
照古人的觀念,陰宅選址的地形地勢、方位和安全,將長久地影響後代子孫的命運。而“吉壤”恰恰關照到了天地萬物間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具有係統論意義。事實上,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把握各子係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古人選擇“吉壤”正是對係統論的樸素應用。
比如唐代的“關中十八陵”,各陵以層巒起伏的北山為背景,南麵橫亙廣闊的關中平原,與終南、太白諸山遙遙相對。渭水遠橫於前,涇水縈繞其間,近則淺溝深壑,前望一帶平川,廣原寂寂,更襯出陵山主峰的高顯。
唐陵繼承了漢陵四向開門的傳統並加以發展,形成象征帝王居所的宏偉構圖: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圍牆,稱為內城,四麵正中為門,設門樓,四角設角樓;南門朱雀門內建獻殿,舉行大祭典禮;朱雀門外是長達三四千米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對土闕開始,闕後為門,由此向北離朱雀門約數百米至1千米是第二對土闕及第二道門,再由此門通向朱雀門前的第三對土闕在第一、第二重門之間的廣大範圍內分布著眾多的陪葬墓,其中尤以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達167座。整個陵區範圍十分宏大。此外還以許多氣勢雄壯的石人石馬來陪襯渲染帝陵的尊嚴和崇高的氣氛,使得無論什麼人來到此地都不由自主地產生敬仰尊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