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明——和諧宜居2
古民居的天人合一設計
我國古代民居建築是文化背景中的一部分,其建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如北京四合院民居、安徽徽州民居、嶺南客家“圍龍屋”和雲南納西族民居等,“天人合一”思想在這些民居建築上留下了獨特的痕跡。
四合院建築,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它是由於我國古人的“天人合一”的觀念所決定的,人們居住的空間裏,必須包含著一部分沒有房頂的所謂院子,所以生活中人與大自然非常親近。
四合院的“四”包括東西南北四麵,“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的院子,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築之雅致,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傳統民居,從遼代起已初步形成規模,經曆代逐漸完善,最終成為近代的民居形式。
四合院這一民居建築,與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和精神是一致的。其建築形式和風格,既是從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中來的,也反過來不斷強化著“天人合一”這種文化精神。它的設計,不僅要滿足居住的實用功能和便利的生活功能,還要能承載人與天地自然互相親近、互相交融的文化功能。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麵,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大則占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或獨家獨戶,或數戶、十幾戶合居,形成了一個符合人性心理、保持傳統文化、鄰裏關係融洽的居住環境。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裏為幹線,社區地域為平麵的社會網絡係統。
北京四合院的建築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征的。按其規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著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
住在四合院裏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裏,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曆史的洪流中,在動蕩的社會風雲裏,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區的具有徽州傳統風格的民居,是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的一個重要流派,也稱徽派民居,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古徽州下設黟縣、歙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6縣。自秦代建製2000多年以來,悠久的曆史沉澱,加上北亞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加之在這塊被譽為“天然公園”裏生活的人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徽派民居建築風格。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總計有7000棟,古村落100多處。徽州古民居建築,形式多樣,五花八門,總計約15種之多,包括古城、古村鎮、祠宇、寺廟、書院、園圃、戲台、牌坊、關隘、橋梁、塔、亭、堤壩、井泉和村落。
古徽州人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異、陰晴眾豁殊”的環境,以陰陽五行為指導,千方百計去選擇風水寶地,選址建村,以求上天賜福,衣食充盈,子孫昌盛。
從我國古代建築選址觀念看,徽州民居一般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時、地利、人和和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古徽州,幾乎每個村落都有一定的風水依據。或依山勢,扼山麓、山塢、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衝。有呈牛角型的,如婺源西坑;有呈弓型者,如婺源太白司;有呈帶狀的,如婺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婺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縣西遞;有呈雲團聚型的,如歙縣潛口;有呈龍狀的,如歙縣江村;還有半月形、“丁”字形、“人”字形、“口”字形、方印形、弧線形、直線形等,可謂形態各異,氣象萬千。
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點。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擋風,方便取柴燒火做飯取暖,又給人以美感。村落建於水旁,既可以方便飲用、洗滌,又可以灌溉農田,美化環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較窄,白色山牆寬厚高大,灰色馬頭牆造型別致。
這種結構,節約土地,便於防火,防盜,降溫、防潮,使各家嚴格區別,房子的白牆灰瓦,在青山綠水中,十分的美觀。
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天井可通風透光,四水歸堂,又適應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樸素心理。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
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此外,徽派民居皆建雙層屋簷,以利遮擋雨水。
徽式建築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青磚黛瓦馬頭牆。馬頭牆又稱為封火牆。這種高大的封火牆是在另據發生火災時,起著隔絕火源、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層層跌落的馬頭牆高出屋脊,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
客家人的“圍龍屋”雖然不算精美絕倫,宏偉壯觀,卻有著明顯的實用性和獨特性,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建築思想。
“圍龍屋”背靠大山樹林,整個“圍龍屋”都處在綠陰環抱之中,門前的池塘蕩漾著碧波,鳥瞰圍龍屋,池塘、禾坪和圍龍屋恰好組成一個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左右對稱的“太極圈”。
正麵看去,“圍龍屋”占據最高點,其次是上堂、中堂、下堂依次排列,以對稱式庭院房屋形式,向前後左右重疊排列,構成全組的核心。正堂處於正中,一般由最高輩份的人來居住。
在建築結構上,“圍龍屋”承襲了中原傳統民居的架構、牆體和斜坡屋頂,根據南方氣候特點,以“四扇三間”為基本建築單位,形成“三堂兩橫”為核心的家居單元。平麵布局上,層次分明,左右對稱,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主要的建築屋都在中軸線上布置,附屬建築均設於主建築物的兩旁。
客家“圍龍屋”講究來龍去脈,坐北向南。圍龍屋門前的池塘和屋後培植的樹林,屋內的廳堂、天井布局都充分體現風水術在民居建築中的應用。
“圍龍屋”被稱有“龍穴”的寶地,一是在半圓圍層中央所辟單間廳房稱為“龍廳”;二是廳堂背麵稱為“龍廳背”;三是“廳背”至“龍廳”中間拱狀隆起以石或磚鋪結稱為“化胎”處。
有龍的地方,就必需有個水,故此,客家人建築“圍龍屋”時,門前便都要設一水塘。而其拱形隆起“化胎”處,當便是該龍所踞與孕育龍子、龍孫“化胎”的所在。
“圍龍屋”在選址上講究地理生態性,在結構布局上體現天人合一,在房屋功能上表征倫理生態,總之立足於生命的有效生存。
“圍龍屋”民居建築重視屋基的選擇,其選址主要考慮龍、局、水3個方麵的因素:
“龍”,指的是山形的總脈絡,即龍脈。山體是支撐房屋的骨架,也是人們生活資源的天然場所。“圍龍屋”總是傍山而建,同時很講究地勢。
“局”,是房屋周圍,自總脈分出來的支脈共同集成的局勢。有些山勢略為不足的“圍龍屋”,往往在屋後的山坡營建風水林,隻許栽培,不許砍伐,以藏風得水。客家先輩認為“林木興則宅必發旺,林木敗則宅必衰落”,這是一種人為因素的“配風水”。
“水”,是指屋基前麵的水勢。在“圍龍屋”的前麵都置有一口半圓形的池塘,它不單是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還含有完善基地陰陽、配偶、山影門庭的潛在意識。
客家“圍龍屋”以“一進三廳二廂一圍”為基本的結構,其他無論是二圍、三圍還是多圍,都是在這基礎上增添擴建而成的。即是說不管“圍龍屋”的大小與否,其總體特征和基本結構是不變的。
如梅州地區的梅江區、白宮、鬆口、南口等各個地方的“圍龍屋”形態都大體一致,房屋的內部結構是:從曬穀坪到上堂連同左右兩廂房間共同構成一個方形或長方形。曬穀坪前麵有一口半圓形的池塘,即所謂的“龍池”,上堂後有一半圓形的圍屋,它們與中間的方形或長方形構成一個橢圓形狀。
從高空俯瞰,其外部形態以外牆的“龍體”和屋頂的“龍脊”共同組成“圍龍”形的整體,封閉性很強。客家人多數聚族而居。這樣的建築形式有利於內部的協調統一和防禦功能,而在如此井然有序、高度統一的理性控製下,也必然會形成內向性和儲蓄性的品格,實際上也是客家人尋求封閉獨立和防禦外界幹擾的意識形態的反映。
“圍龍屋”如此設計,與當時的處境有很大的關係:客家南遷入偏僻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一致對外,他們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禦功能城堡式的住宅。正是這種群居的形式與客家人自身團結的精神相結合而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從而在長久的遷徙中得以保存、壯大。“圍龍屋”的生態性對於形成客家人的精神世界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圍龍屋”的建築特色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自古至今,《周易》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處的居住環境風水論”成為客家民居、民俗的一大特色。
納西族民居建築不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產物,更主要的是體現了納西人集體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一個精神文化的實體。
納西族曆來強調整體觀念,把天、地、人看作統一的整體;納西族信仰東巴教,東巴教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崇拜。因此,納西族居住環境非常重視“天人合一”的完整性和“人與自然”的協調性,村寨選址力求使其與自然山水相契合。
自然環境因素與人文環境因素相互結合,讓納西族民居建築整個空間形成了以村寨為中心,與山林、農田、水源等生產生活資源相適應的一體化格局,成為納西族民居建築獨特的地域文化。
比如,麗江古城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以玉龍雪山為背景,以獅子山為依托,以奔流的玉泉河水為靈魂,街道或依山就勢,或順水延伸,體現的是一種順應空間、適應地形的自然狀態。古城的道路以“四方街”為中心,自由放射,四通八達,與“茶馬古道”重要驛站和物資集散地相匹配、相統一。
納西族民居建築充分體現了同周邊地區漢族、白族、藏族等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地域特色比較明顯。
納西族民居中最常見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就來源於白族民居,上窄下寬的房屋構建,是受藏族民居建築的影響。納西族民居在充分借鑒白族民居的平麵布局和藏族民居的穩健構架基礎上,根據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審美情趣進行改造,形成自己“質樸簡潔”和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的獨特民居建築風格。
納西族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裏。
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麵,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麗江大研鎮古城民居充分結合地形、環境條件和道路網絡進行布局,建築遵從自然,依山傍水、順山就勢,坐北朝南、向陽而居。民居建築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外部地理環境與院內的花草樹木有機融合,營造舒適的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