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製宜也是古人陰宅選址的原則之一。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帝陵建築與人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比如明代永樂年間,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朱棣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找。後來他在這一地區找到一片“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經明成祖親自踏勘確認後封為“天壽山”,並於1409年開始在此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
明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麵環山,南麵敞開,山間泉溪彙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千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麵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環抱,向南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基址“明堂”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
從明十三陵的選址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十分注重因地製宜,使陵寢建築與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我們的祖先在生存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蘊涵著智慧的生活經驗,其中依山造陵就是很重要的一條。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許多國君的墓不是背山麵河,就是麵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幹脆建在山巔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
著名的秦始皇陵就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它背靠驪山、麵向渭水,這一帶的自然環境十分優美。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嶂。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皇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可以看出,這裏正是一塊符合依山傍水原則的風水寶地。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曆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我國傳統的“天人一體”哲學觀使得我國人對於天地、人生有著獨特的看法。古代帝陵講究順應龍脈,其實就是人與自然的協調和統一。
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我國的龍脈都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從昆侖向東南又延伸出3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經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幹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因此,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應順應龍脈的走向。
我國帝王陵墓的選址是非常注重查形觀勢的。清代在選擇帝陵陵址時,在這方麵他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清東陵據說是順治親自跑馬遊山而選定的風水寶地。以風水而論,這裏確是絕佳之地。
清東陵的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以北稱“後龍”,是龍脈來源;陵區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鍾的金星山為朝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屈曲流過,環抱有情。是典型的“山環水繞、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
清代各皇帝後妃陵寢的選址和營建都是如此,無不考慮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的相互關係,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很多古代帝王陵墓地形地貌和水土都是比較優良的。其實,在堪輿師給帝王選擇陵寢的過程中,他們除了十分重視方位形勢等因素外,對於當地的土壤質量也是非常重視和挑剔的。針對這些問題,他們常常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撚,用嘴嚼嚐泥土,甚至挖井察看深層的土質和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但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傳統風水學認為土質決定人的體質的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
比如,土壤中的鋅、鉬、硒、氟等元素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髒病、皮膚病等;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也會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等疾病;複雜的地質結構,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汙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眩暈、內分泌失調。
從另一方麵來說,古代的堪輿師相對來說都是地理學家,對氣候、環境較為敏感,風水術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並非空穴來風。
古人選擇陵址不僅分析土質,也分析水質。風水中的“水”,其實就是水文水質。水是生命之源。水質不好,就會造成生物生長不好,人得病,生活陷入災難。這也是古代自然觀念被大力提倡的原因。
古代帝王在選擇陵寢時對當地的水非常重視。明十三陵附近有非常豐富的水源,因此這裏終年草木豐茂,生物的多樣性也發展得很好。明十三陵水庫現在已作為北京城市供水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北京城市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風水學是很注重方向選擇的。堪輿師在選好陰陽宅的位置後,還要選擇最合適的建造方向,讓建築接收承納四周山水空間的生氣。這也叫做“立向”,立向是風水中的一大關鍵。
風水學中的坐北朝南原則是我們的祖先通過千百年的實踐得出的認識,這其實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
我國一般的帝王陵墓的朝向都是背山麵水或是坐北朝南,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都是如此。但是位於鳳陽的明皇陵卻是朝北而建,而且道路還略有歪斜。考其原因,這是由於中都城垣宮殿在皇陵的東北方,為了使皇陵朝向中都的非常處置。
我們的祖先在很早就已經注意到環境與人是相互作用的關係,而環境的好壞與樹木的多少是緊密相關的。因此,無論是對於生者的住宅還是死者的陵墓,在周圍栽種樹木,進行綠化,已經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行為。舊製規定:
天子墳高三仞,樹以鬆;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這實際上已經以禮製的形式把對於陵寢的普遍綠化原則固定了下來。
無論是明孝陵還是十三陵,大凡古代帝王所葬之地基本上都是樹木繁茂、水草豐美的地方,這除了原先選址的時候對環境的嚴格要求以外,也是後人不斷栽種樹木進行綠化的結果。
我們的祖先也意識到改造環境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改造絕不是率性而為,而是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我國的古帝王陵在改造風水方麵一直是不遺餘力。秦始皇陵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已是占據了一塊符合風水原理的寶地。然而在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多米,最寬處達40餘米,遺址殘高依然有2米至8米,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山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圍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當自然山川條件不能十全十美時,就人工加以修、補、填、挖,這種把自然和人文有機結合在一起,造就出一個理想的“人造”風水寶地的方法,這在曆代帝王陵墓的建造中都有體現,也可謂對風水理論的一種實際應用。
總之,古人通過把握整體係統,因地製宜,依山造陵,順應龍脈,查形觀勢,分析土質和水質,確定建陵朝向,綠化陵區,使“吉壤”顯示出宇宙圖景,這是古人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統一時的結果。帝王陵寑的風水意向看似迷信,其實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旁注]
關中十八陵 也稱“關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關中地區的唐朝18位皇帝的陵墓,若計女皇武則天在內則共19位皇帝。包括獻陵、昭陵、乾陵、定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景陵、光陵、莊陵、章陵、端陵、貞陵、簡陵和靖陵。
明十三陵 明代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裏自明永樂年間的1409年5月始作長陵,到明末皇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2位太監。
秦始皇陵 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的陵墓,位於陝西的驪山北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曆時39年。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清東陵 位於河北省遵化市境內,西距北京市區125公裏,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係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在占地80平方公裏的15座陵寢中,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說清東陵是“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風水術 又稱為堪輿學、相地術、地理、相宅術、青烏、青囊術、形法等。是論述和指導人們選擇和處理宅地的位置、朝向、布局、營建、擇日等一係列的主張和學說,是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術數。風水術對我國古代建築科學的發展,對古代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對於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都有積極意義。
明孝陵 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後諡“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帝王陵寢的形製,在我國帝陵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故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人文 人文與天文、地理相對而言,出自我國古老的《易經》,與人道相通。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廣義地講,泛指文化;狹義地講,專指哲學,特別是美學範疇。
[閱讀鏈接]
風水圈中曾流傳過一個“郭璞葬母”的傳說:郭母死後,郭璞給母親挑選的墓穴距離河邊不到百米,如果一發大水,墳便會被淹掉,這可是風水大忌。郭璞卻敢葬,預言水必退去,時人將信將疑。結果若幹年後,河水果然改道了,郭母墓四周都成了桑田,郭璞的名氣因此大振。
郭璞為什麼敢這麼斷言?無非是他對附近的山川走向、河流分布、氣候變化,比別人更了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