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明——和諧宜居1
建築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綜觀我國古代建築,在幾千年的曆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表現出了豐富而深刻的“天人合一”傳統思想觀念。
我國古建築始終是“天人合一”與“禮法、宗法製度”的聯合體現。表現在城市、村莊、民居、園林、王陵的選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圖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這些古代建築,是古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築觀
那是在我國傳說時代,人們沒有用於居住的房子,便居住在洞穴之中,與狼蟲虎豹為鄰,不時遭受野獸的襲擊,人的生命麵臨著極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華夏族首領黃帝改變了人們原有的洞穴居住形式,砍來樹木,運來土石,在近水的高地建造住所。住所是人們休息的地方,也是防禦野獸侵襲、保護火種和進行炊事的場所。
當時建造的住所有圓形也有方形,結構上實行分室分間,有單間、套間或單間。營建住所時已經會立架梁,牆壁是木骨泥牆,室內一明兩暗。《周易·係辭下》稱: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意思是說,上古時的人們居住在野外的山洞裏,後來聖人建造了房屋,上麵有房梁下麵有牆壁,於是人們就住進去躲避風雨。
引文中的“聖人”指的就是黃帝。黃帝開創的這種上麵有房梁下麵有牆壁的“上棟下宇”模式,結構穩固,不僅使人們的居住建築有了一個質的發展,也成為我國傳統的住宅形製,從而奠定了5000年以來具有華夏民族風格的民居建築基礎。
後世的學者都肯定地認為黃帝是房屋的製作人,《白虎通義》說“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此宮室之始也”,因而將房屋的發明歸之於黃帝。黃帝被當作中華民族建築的鼻祖。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始祖”,他對人類居住條件進行改善,選擇近水高地造屋而居,不僅是對人的極大尊重,也萌發了具有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和諧意義的“天人合一”意識。
我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就是說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諧共生。事實上,這種思想長久以來影響著我國古代建築的設計和布局。
我國的古建築與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並稱為“世界三大建築體係”,其中我國的古建築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體係最完整的建築體係。從單體建築到院落組合、城市規劃、園林布置等,我國建築獨一無二地體現了“天人合一”建築觀,充分地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
從曆史上看,在影響我國古建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觀念是根本性的因素。基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我國傳統建築十分重視對室外空間的處理。
我國古代建築講究與周圍的環境、格調、意境和諧融洽,不突出自己,避免造成與自然的斷裂和對立。簷廊,門窗,亭台樓榭以及敞開的院子交互組合,形成了虛實相映的空間意象,虛中見實,實中有虛,從而表現出鮮明的空間意識。
這種在空間意識支配下形成的古代建築風格,不僅沒將建築隔絕於自然,反而將建築與自然有機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了兩者親和的特征,賦予建築以鮮活的生命和濃鬱的文化氣息,這是其突出的人文特色之一。以致很多西方人稱我國古代建築為獨特的“環境藝術”。
我國古代建築的空間意識與古人的宇宙觀念密切相關。“宇宙”的本義是指建築。宇,指的是屋簷。《易經》中說“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宙,指的是梁棟。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所有的“建築”都是一種人工創造的“宇宙”。
從自然宇宙角度看,天空有二十八星宿,分屬東南西北四方,每方七宿,分別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相守,中間是紫微帝宮,即宇宙最高神北極星的居所。這幅圖案乃至宇宙觀對古人的建築規劃產生了重要影響。
天地是一所其大無比的大房子,此即《淮南子》中所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為宙”。千秋萬代,人們就在這所大房子的庇護下生活,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受其保護。
我國建築起碼自秦漢時起,就具有了效法自然宇宙的文化胸襟,因此一旦經濟條件,建築材料以及技術水平允許,人們就將對自然宇宙的領悟傾注於宮室的營建之中,建造盡可能恢宏博大的建築以象征自然宇宙之大。比如大唐帝都長安城,其建築麵積達到了84.10平方公裏,是我國古代第一帝都,也是包括我國古代都城在內的古代世界帝都之冠。
由此可見,我國建築文化鮮明地體現出“宇宙即是建築,建築即是宇宙”的恢宏深邃的時空觀念。
在“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下,我國古代建築注重建築之美。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觀,具有天然的美學品格。它啟示人們,至善、至美的境界,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它在我國古代建築方麵所體現出來的美學思想的影響是全麵而深刻的。
古代建築之美也源於自然的啟示。華夏大地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美好景色啟發了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的無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鑒賞相互融合,便相應地產生了文化底蘊厚重的建築美學。
我國古代建築師代表了古人的審美觀念,他們喜歡富麗華貴、雍容大度的美,所謂泱泱大國之風。比如紫禁城、阿房宮、長城、頤和園、布達拉宮、民居、園林等傑作,就創造出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閃爍著我國古代建築的光輝。
這些古代建築,不但在造型、空間布局、總體規劃方麵獨具特色,而且作為我國古建築美學的主導思想的“天人合一”觀,在建築設計中從多方位、多層次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體現我國古代建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代建築中也體現了對稱美,這也是美學法則之一。“對稱”能給人一種平衡感和穩定感,這反映了人們在審美實踐中的一種普遍的心理要求。
對稱美源於自然亦道法自然。我國古建築“道法自然”的對稱之美,使得宮殿、廟宇、寶塔、橋梁、樓台亭閣等,都考慮到了“對稱”這一美學法則。
統一之中有變化,變化之中有統一,是美學的最高法則,我國建築師在群體美方麵也有充分的考慮。他們能夠從形式感、造型、格調、色彩關係、高度變化、線條變化等方麵,從係統美學總體審美效果上創造出群體和諧統一之美。比如故宮,就是群體美建築的傑出代表。
故宮是一首凝固的交響樂:華表與金水橋就是這首交響樂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門、午門逐漸展開,太和殿可視作交響樂的最強音,達到了樂曲的高潮。走到禦花園,樂曲就進入尾聲。到了地安門,則可以看做是全曲圓滿地結束。
故宮還是一幅畫,從任何角度看還具有繪畫之美:整個圍牆就是畫框,畫麵富於節奏美、韻律美,錯落有致的建築群,從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築畫。可見故宮建築的群體美無與倫比。
我國古代建築特別重視建築單體之間、局部與全局之間、建築與環境之間所造成的美。每個單體隻是作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比如,祈年殿也隻有在鬆柏濃鬱的環境中才有生命,太和殿隻有在紫禁城的森嚴氛圍中才能造成一種神聖的氣勢。
再如藏於深山中的古寺,深山因與古寺融為一體而變得更加神秘,古寺因深山的渲染襯托變得更加清淨,給人以超塵拔俗寧靜之美的審美感受。
我國古代建築不僅重視近區的環境美,而且也注重與更加廣闊的大自然的親和關係,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古代風水先生要“觀勢”、“觀相”,實際上就是建築選址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應該說,這是頗具美學價值的調查。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建築,就要借助於引景、建景、借景,甚至運用對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比如古代廟宇的選址,一般選在三麵環山、一麵空曠朝陽的環境中,既能避風,又能沐浴陽光。
北京的碧雲寺、山東的靈岩寺、南京的棲霞寺、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借助自然景色創造的傑作。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恒山懸空寺,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不在巔,下臨深穀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橋飛跨,殿宇懸空,構成驚險奇特之美。
以上數例皆為依山之勢者,也有不少建築傍水之姿者,或二者兼而有之,如長江的黃鶴樓,錢塘江的六和塔,洞庭湖的嶽陽樓,昆明湖畔的頤和園等,如果不是依山傍水,這些華麗的建築也就不能相映成趣、借景生色了。
我國古代建築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還表現在城市、村鎮、宮殿、陵墓、宗教建築、民居等的選址、布局乃至命名上。這些古代建築,也都力圖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
總之,我國古代建築將“天人合一”思想運用得十分嫻熟,善於把握空間布局,竭力營造建築之美,從而創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旁注]
華夏族 即漢族。從漢代起又稱漢族。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四夷。華夏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推動了世界曆史的發展,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
亭台樓榭 我國4種傳統建築。亭,有頂無牆,供休息用的建築物,多建築在路旁或花園裏。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牆,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台,高而平的建築物。樓,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物。榭,以借助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休憩建築物。榭四麵敞開,平麵形式比較自由,常於廊、台組合在一起。
四神 也叫做“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喜愛的吉祥物。這4組動物,也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四神在古代還用於軍事上,戰國時期的行軍布陣就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簡單說就是一個布陣的方位圖。
園林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以及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我國漢族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
風水先生 指專為人看住宅基地和墳地等地理形勢的人。在我國民間,將風水術多稱為“風水”,而把操此職業者稱為“風水先生”。由於風水先生要利用陰陽學說來解釋,並且人們認為他們是與陰陽界打交道的人,所以又稱這種人為“陰陽先生”。
[閱讀鏈接]
風水先生是指專為人看宅基地的人,他們曾在我國古代建築的選址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相傳風水先生祖師為九天玄女。據傳說,九天玄女俗名鍾靜,曾經幫助黃帝戰勝蚩尤,解救百姓困苦而傳授於他玄學術數,其中就包括風水術。
這一天,九天玄女雲遊燕山,在冰壁上發現天書《九天秘笈》,稍加研習即得其要義。後來又在冰洞中發現上可探天下可測之地,下可照世間萬物的“天幻鏡”,還發現《易經》原本和能測地脈之優劣的“地玄盤”。此三件寶物及冰壁天書助九天玄女修成大道,那得道之地,又是風水兩洞,故玄女娘娘又稱風水聖姑,學此道者便將九天玄女尊為風水始祖。後來,大道傳入人間,所有徒子徒孫執羅盤、看地脈習學風水之道者,均被人稱為風水先生。
古城的法天象地思想
那是在我國春秋時期的吳國,吳王闔閭為了與楚國爭霸,廣招人才,任用賢能。當時楚國有個叫伍子胥的人,因為他的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一心要為父兄報仇,便投奔吳國。闔閭看到伍子胥是個能文善武、有勇有謀的人,便以禮相待,加以重用,和他一起共謀國政。
公元前514年的一天,闔閭召見伍子胥,向他請教富國強兵之策。伍子胥想了一下,說道:“蒙大王器重,恕我直言。吳國地處東麵,三麵受敵,又有江海之患,一旦強敵入侵,於吳國十分不利。”
闔閭焦急地問:“那怎麼做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