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麵,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麵,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外部的台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我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總之,“天人合一”思想貫穿於我國古代城市建築中,體現了自然環境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和諧統一,顯示出古人超凡的智慧。
[旁注]
伍子胥 (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是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即今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八風 八方之風,在《呂氏春秋》、《淮南子》、《說文解字》、《左傳·隱公五年》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另一說即為八種季候風,在《易緯通卦驗》記載有:“八節之風謂之八風。立春條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
九州 “中國”的別稱之一。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禹貢》是戰國後期學者所作。九州製隻是當時學者對統一後的中國的規劃,是一種政治理想。
幹闌 古籍中又作“幹欄”、“杆欄”、“閣闌”、“高欄”、“葛欄”、“麻欄”等。幹闌式建築多用於我國南方多雨地區,一般采用底層架空,它具有通風、防潮、防獸等優點,對於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我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古代幹闌式建築的代表是先秦時的楚國建築,被譽為“幹闌文化”。
宇文愷 (555年~612年),字安樂,朔方夏州人,後徙居長安。我國隋代城市規劃和建築工程專家。出身於武將功臣世家,自幼博覽群書,精熟曆代典章製度和多種工藝技能。官至工部尚書。曾經建成大型城市大興城,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有重要貢獻。
乾卦 《易經》學說專用名詞,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上上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卦辭曰“元亨利貞”。乾卦講的是一個事物從發生到繁榮的過程,即春生、夏長,與坤卦相反,坤卦講秋收冬藏的過程。
紫微星 又稱北極星。如果把天比作一個漏鬥,那紫微星則是這個漏鬥的頂尖。我們把這種象“被群星圍繞的紫微星”的人稱作紫微下凡的命。古來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當成“帝星”,所以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故有“鬥數之主”的稱號。
上辛日 指農曆每月的第一個辛日。古代以甲子計日,每十日必有一個辛日。其中每年正月上辛日,為帝王祈求豐年之日。若遇特殊情況,如國家有喪事等,則由皇帝降旨,可予改期,於正月的次辛日或下辛日舉行。
[閱讀鏈接]
吳王闔閭去世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夫差任用奸臣,朝綱不振,伍子胥幾次進諫,他都不聽,甚至逼他自盡。伍子胥氣得渾身顫抖,悲憤地說“我死後,把我的頭顱掛在城門口,我要親眼看看越軍是怎樣打進城來的,否則,我死也不瞑目!”據說,伍子胥自刎後,他的頭顱就懸掛在西麵的城門上。越王勾踐果然率大軍兵臨城下時,伍子胥的頭顱,突然脹得像車輪大,兩眼發出刺人的光芒,須發怒張,威風凜凜,嚇得越軍不敢前進。
後人為了紀念伍子胥,便把懸掛過他人頭的城門叫胥門;胥門外通向太湖的一條大河叫胥江,入湖口叫胥口;還在太湖邊上造了一座胥王廟,封他為鎮壓湖的湖神。
古村的天人合一理念
在安徽歙縣有一個棠樾村,棠樾從宋以前,就有鮑、汪、董等姓居住。村名“棠樾”二字,來源於《詩經·甘棠》篇召公的故事。
召公名姬奭,也稱召康公、召伯,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的同父異母弟。召公推行周文王的政令時,深入民間,來到棠樾村,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甚得民心。
後來,當地的人們特意保護那棵甘棠,讓它枝葉茂盛,清陰滿地,還把甘棠樹陰簡稱“棠陰”,寓意召公的“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那棵甘棠樹陰而言。
棠樾村的文化底蘊不止這些,它的選址符合所謂“枕山、環水、麵屏”的原則。棠樾村以富亭山為屏,麵臨沃野,源自黃山的豐樂河由西而東穿流而過,周圍樹木茂盛。這樣的地方,正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描寫的“世外桃源”。
棠樾人把自己置身於大自然當中,仿佛自己就是當中的一分子。這種“天人合一”的村莊布局理念,正是我國古村落建築所一貫堅守的。
我國古村落建築各有特點,比如徽派建築有徽派建築的特點,蘇式建築有蘇式建築的特點,這些古村落的外在體現或許各異,但其也有內在規律可循,一般都會在村莊選址、村莊建築及附屬設施上遵循一定的規矩。
古代村莊選址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這在一些山區村落體現得尤為明顯。
江南山區的很多古村落,大都是坐北朝南,村後常常有一座挺拔的山,左右兩邊則有高度相對低一點的小山,村前一般都有一條小溪環抱。
山區古村落的這些共同點並不是巧合,而是有地理上和生產上的意義。我國地處北半球,一到冬天就多北風、大雪,選擇坐北朝南、背靠大山,在背風一麵造房子,可以有效保暖保溫,防止北風直吹。東西兩個方向有小山也是同樣的道理,東西風比較幹燥,隻有南風溫暖濕潤,可以帶來降水,有利於農業生產。
村前有溪流也同樣是出於農業生產考慮。我國傳統社會是農耕社會,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家畜、農作物都要依賴水源才能生存。便利的取水環境,是古代村莊選址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從考古成果上看,南方的古村落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般都在建立在海拔55米至65米的高度。這個高度和江南一帶的河流高度息息相關。選擇這個海拔高度建村,既方便取水灌溉,又可以有效避免水澇災害。同理,村莊雖然要選擇背靠大山,但又要離山腳有一定的距離,這也是為了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古人選擇村址,除了要考慮以上幾點,還要考察“靠山”的環境。從傳統風水學上來說,就是看看“山龍”的龍毛、龍肉、龍血。剝除其神秘的麵紗,其實就是看看山的植被、土壤土質、山泉。隻有植被豐茂、土層肥厚、山泉潺潺的山才是最適合定居的。
選定了建村地址,如何使村莊的建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也與一定規矩。
古代村莊建築規矩多,一般的老百姓隻能住三開間的房子,隻有家住農村的五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住五開間的房子。古人的房子裏還有一個東西非常常見,就是天井。天井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人的意識形態中,“天人合一”的概念根深蒂固。建築作為精神的物化載體,體現人類尊重土地、水源、陽光、空氣等自然物的觀念。通過建築形式,把這種抽象化的內心訴求轉化為現實的人居環境,天井無疑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此外,古代村莊的中軸線一般都不建民居,而是建有諸如祠堂、書院等公共設施。相比之下,城市中的府衙、皇宮等建築則都建在中軸線上。這是我國古代城鄉建築上的一個明顯差別。
成熟的古代村莊都有其必備的祠堂、祖宅、池塘,以及保佑一方風調雨順的土地廟和山神廟。對於其中的池塘,南宋大儒朱熹曾有詩雲: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在很多農村,池塘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生活設施。不過,正方形的池塘則比較罕見。在農村宗祠前一般都有一口池塘。既方便生活,又有助於消防。
古人對池塘的形狀也比較講究,農村池塘多取圓形或者長方形。古語中圓形叫“池”,方形叫“塘”,其“方圓”文化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方,是規矩、框架,是做人之本;圓,是圓融、老練,是處世之道。無方,世界沒有了規矩,便無約束;無圓,世界負荷太重,將不能自理。為人處世,當方則方,該圓就圓。方外有圓,圓中有方,方圓相濟,社會才會和諧,人生自在方圓。
生長在一些古村口的參天大樹,被當地人稱為“水口樹”,這些樹是建村之初種下的,屬於村莊建築的附屬設施之一。
古人建房子就是為了居住,種水口樹也是為了“風水”。水口樹蘊含的建築理念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水口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環境。
水口樹因為樹齡夠大,一般都比較高,就像天然的避雷針,有吸引雷擊、保護房屋的作用。同時,水口樹有屏風的作用,進村莊時,往往繞過水口樹,才能看到村莊,可以起遮擋、迂回的作用。約定俗成,沒有人會去砍水口樹。
有些保存較好的村莊的水口樹邊上,還有一種叫做“孤魂壇”的建築。在古代有些農村,有客死他鄉的村民屍體不能運回村中,孤魂壇就可以暫時用來停靈。
這個規定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在衛生條件非常落後的古代,無法確定死於外地之人的死因,而古代疾疫、傳染病並不少見,萬一是死於傳染病,禁止死者入村也算是一種防疫措施。
總之,我國古代村莊建築的這種利用自然、尊重自然,以及注重建築格局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築觀的體現。
[旁注]
召公 姓姬名奭,西周政治家。曾輔助周武王滅商,被封於燕,是後來燕國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故稱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時,他出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陝而治,陝原以東的地方歸周公旦管理,陝原以西的地方歸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攝政當國,支持周公平定叛亂。
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典出於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陶淵明以他眾多詩作抒發了自己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精神品質,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新石器時代 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個時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我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麵貌也有很大區別。
中軸線 我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麵中統率全局的軸線。《中國建築史》把我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麵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並且指出“世界各國唯獨我國對此最強調,成就也最突出”。故宮處在北京中軸線上。
[閱讀鏈接]
棠樾村屬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以牌坊群而聞名於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組成,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節義”的。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建築風格渾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嗬成。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拔、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日臻完善。建築專家們認為: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築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