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明——和諧宜居1(2 / 3)

伍子胥說“現在的吳國都城城池過小,我步量過,周圍僅三百零三步。強敵一旦入侵,豈能抵禦?隻有興建一座大城,駐兵屯糧,方能永葆千秋大業!”

闔閭聽了,連連點頭稱是,便命伍子胥監造大城,即後來的蘇州城。

那時候,要造一座大城很不容易。伍子胥請來了不少識天文地理的人,看好了地形,選定了城址,巧妙利用山水形製,用了3年時間,才圈了40多裏地,又召募了成千上萬民工,選定了吉日。

就在伍子胥一切準備停當,剛剛破土動工時,老天突然刮起狂風,下起暴雨。一連幾天,天昏地暗,水流如注,滿地都是積水。

原來,伍子胥建城選址時,挑選的是一塊龍穴寶地,剛破土動工就驚動了海龍王。海龍王派出了一條能興水為害、作惡造孽的孽龍來發大水,要叫這座城造不起來。

這天,伍子胥正在發愁,忽見造城的監官,渾身像個落湯雞,跑來報告:“稟報大人,大事不好,有八個地方的城基,被水衝開了口子;城裏的古井,也日夜不停地冒水,民工和百姓都忙著逃命啦!”

伍子胥跑出來一看,隻見天空烏雲翻滾,一條孽龍在雲中忽隱忽現,巨大的口中不停地噴出水來。伍子胥雙目怒張,須發豎起,抽出身上的寶劍,震天動地大喝一聲:“我從來不信邪!”然後就和孽龍展開了惡鬥。

伍子胥憑著一身好本領,終於用寶劍刺中了孽龍的眼睛。孽龍翻滾了幾下,從天上掉到地上,昏死了過去。伍子胥怕它醒來還要作孽,就隨手把它斬成幾段,從此,這條孽龍就臥在城中再也爬不起來了。

伍子胥斬了孽龍後,命民工造了8個陸城門,象征天上的“八風”,又造了8個水城門,象征地上的“八卦”。城外有護城河,內有護城壕。城牆是用泥夯實的,堅固無比。

伍子胥還命人在西城門外挖了一條大河,直通太湖;還開鑿了運糧的“百尺瀆”,由新都城通往古錢塘江北岸。從此,這塊龍穴寶地被鎮住了,蘇州再也沒有水患了。

據說吳國的新都城周圍有47裏加上210步又2尺,城外廓有68裏加上60步。在當時的長江流域,吳國新都城是數一數二的。

闔閭見新都如此巨大、堅固,心中十分高興,就給它取名為“闔閭大城”。從此以後,吳國逐漸強大起來。

伍子胥在建城時了解土質和水情,觀天象和看風水,古籍中將其稱之為“相土嚐水,法天象地”。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意識到建造城市的環境影響因素,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天人合一”思想。

其實,在我國建築史上,這種“相土嚐水,法天象地”的活動由來已久。夏商周三代以來流傳有序的禮製建築是辟雍、明堂,而它們的得名其實就與“相土嚐水,法天象地”的建築思想有關。

辟雍,亦作“璧雍”等,本為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為名。當時這樣的大學有5所,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辟雍。其中以辟雍為最尊,故統稱之。

關於西周大學的稱謂,《周禮·春官》謂當時的大學為“成均”,《禮記》中又有辟雍、上庠、東序亦名東膠、瞽宗4個說法,它們與成均合計為5所大學。

辟雍址選與“相土嚐水,法天象地”的建築思想密切相關。其校址選在一個其四周有環水圍繞著的島上,大門外建有便橋,可直通校內,使得閑雜人等不易接近,這就形成了一個雅靜而莊重的學習場所。人們就把這環水稱之為“雍”,意為圓滿無缺。也有的說這圓形水溝裏的水,是引雍水而注之,故而稱為雍。環水的雍與如“璧園”的圓島就合稱為辟雍。毋庸置疑,辟雍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美學景觀。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築物,用作朝會諸侯、發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並配祀祖宗。西周明堂製度以明堂為核心,形成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治體製和宗教、宗法、政治、倫理、教育一體化的意識形態。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白虎通》中說:明堂“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像八風,四闥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這段話描述了明堂的形製及其寓意,表現了周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意願。

周天子在明堂有祭祀上天的活動,拜祭是人與“上天”精神上的溝通,這些活動都體現“天人合一”的內涵。同時,明堂作為最隆重的建築物,實現了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事實上,明堂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視為《易經》乃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不僅是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學說,而且也是一種關於人生理想、人生價值的學說。

自從夏商周三代開始,“相土嚐水,法天象地”與禮樂教化相糅合,成為了我國古代建築活動長期遵循的最重要的建築設計法則,城市建築尤其如此。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建造吳國大城時,就曾在事先做了大量這方麵的準備工作。

先秦時期的楚國是在我國曆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楚國哲學的中心問題是天人關係,楚人的哲學世界觀是個體本位的“天人合一”。這種世界觀在建築上表現的“幹闌文化”,是我國古代南方建築文化的主體。

“幹闌文化”是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體係,向來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楚建築始終是“天人合一”與“禮法、宗法製度”的聯合體現。

楚國建築成就集中反映在楚都郢城的城市建設上。郢城選址合理,其遺址位於荊州古城東北3千米處,城順丘陵地勢而建,北有紀山,西有八嶺山,東北與雨台山相鄰,東臨諸湖,氣候宜人,既無水患可慮,又可引水入城。

郢城的布局思想已趨成熟。城東至城西長4450米,城南至城北闊3588米,城牆的周長15506米,共有7座城門,城內有4條古河道。宮城已獨立分區,並有較完善的防禦設施,外有護城河,內有城垣和瞭望台。嚴謹規整,氣勢雄偉。反映了楚國建築所遵循的“相土嚐水,法天象地”的建築設計法則。

郢城宮殿建築的台榭特點已經形成,台峻高,榭空靈,著名的章華台即築建於此時。郢都的建築材料以土、木、石為主,並開始使用銅製構件。

在建築風格上,郢城建築的屋頂、木構件、飛簷等人性化設計,機智而巧妙的組合所顯示的結構美和裝飾美本身也體現了楚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的屋頂一般很大,並出現了屋坡的折線“反字”及以後的“舉折”的做法。“人”字型的屋頂造型,既擴大了室內的空間感,同時有利於排水。屋頂雖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沒有翹起,但其剛健質樸的氣勢較濃,則反映了楚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識。

總的說來,“天人合一”建築觀是楚國古代建築的中心思想,是楚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楚國獨有的幹闌式建築風格等,具有“人性化”設計和“法天象地”的思想,是古代楚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秦漢時期的城市建築,是我國早期建築中“相土嚐水,法天象地”的傑出代表。對天象的模仿,構成了秦漢宮苑空前龐大的格局。

漢代人相信,天上以中宮北極星為中樞,有一個秩序嚴整的“王國”,即《史記·天官書》所說的“鬥為帝車,運於中央”,於是,人間以東嶽泰山對東之蒼天,以西嶽華山對西之昊天,以中嶽嵩山對中之均天;同時,山川形勢也與之對應。因此,漢長安城按照“體象乎天地”的原則,設計為南鬥星座與北鬥星座的聚合,故而稱為“鬥城”。

隋代建造大興城時,隋文帝令宇文愷監建。宇文愷是當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工程專家,他在監造大興城時,也是“相土嚐水,法天象地”。

當時的大興城建設,關係到隋王朝的鞏固與發展,也影響著都城多方麵的發展,因此,在建築布局上總要有一些原則與方法。從大興城的平麵布局來看,所謂“建邦設都,必稽玄象”的“法天”思想在這裏得到了更大地發揮與闡揚。

宇文愷設計的大興城布局,宮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宮城象征北極星,以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環繞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環拱的群星。這種規劃布局,增加了皇帝君權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

在設計大興城的街數、坊數時,宇文愷也都有所依憑。大興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25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108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本應有55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占去兩坊之地,故實領53坊;西部有一市55坊。

108坊的排列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南北排列13坊,象征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4坊,象征著一年4個季節;皇城以南,南北9坊,象征著《周禮》一書中的“五城九逵”。宇文愷的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設計,其實是古代都城設計遵循的普遍規律。

另外,隨著當時興城布局思想的發展,宇文愷也將這一思想引入大興城的規劃設計當中。大興城址選在漢長安故城之南,地勢敞闊平遠,有東西走向的6條土崗橫貫,如果從空中俯視西安大地,就能看出這種地麵形狀很像《易經》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橫貫西安地麵的這六條土崗從北向南,依次稱為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

從土崗的高度看,地勢從南到北漸次降低,宮城所處的位置則相對較低。當時沒有把宮城設置在最高處是另有原委的。

宇文愷根據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宮居於北天中央,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有15顆星環抱著它。紫微宮即有皇宮的意思,皇帝貴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應該相對應。因此,宇文愷認為隻能把皇宮布置在北邊中央位置,而且北邊有渭河相倚,從防衛的角度看,也比較安全。

宇文愷不僅有斟酌地勢,巧布大局,又將宮城南麵之門命名為“朱雀門”,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家居坐向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乃是出自《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語,其“萬物化生”的寓意顯而易見。大興城在唐代時改名為長安城,也是唐代的都城。

“法天象地”思想在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建設中也有鮮明體現。明清時期北京城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來建造的,紫禁城正對著紫微星,把古代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明清時期北京城設有9個門。東方代表春,是少陽,所以日壇和朝陽門在城東;西方代表秋,是少陰,所以月壇和阜成門在城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城西門名阜成,指秋季豐收;左文右武,所以左有崇文門,右有宣武門。

天上紫微垣是上帝的居處,地上建紫禁城與之對應,是人主的居處。地支中,子在北,午在南,所以故宮南門叫午門;天為陽,南方為陽,所以故宮南有天安門、正陽門,天壇在城南;地為陰,北方為陰,所以故宮北有地安門,地壇在城北。

東方神為青龍,西方神為白虎,南方神為朱雀,北方神為玄武,所以故宮北門名玄武門。後來為回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改名神武門。

天上有太微、紫微、天帝三垣,因此故宮前朝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紫微垣十五星,故宮後寢中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15宮。皇帝是天子,承擔著輔佐天地、領導人民的使命,因此,後三宮命名為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

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也是根據“法天象地”的原則設計的。其中的天壇成為代表我國“天人合一”宇宙觀最偉大的建築。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在我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代,自漢代以來,曆朝曆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穀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