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據說,納蘭性德30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認識了江南才女沈宛。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
可惜,沈宛在與納蘭性德相處一年之後,納蘭性德就去世了,這段短暫的愛情又以悲劇告終。作為一代風流才子,納蘭性德的愛情生活因而被後人津津樂道,也有捕風捉影的各種市井流言,最為盛傳的是他的初戀是其表妹,但終不可考。
清代詩壇導師袁枚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生於清代錢塘,即浙江省杭州。清代詩人、散文家。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他善於以禪入詩,使詩歌騰躍著鮮活的生命氣息,靈動灑脫,清新自然,在清代乾嘉詩壇獨樹一幟。
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1739年,24歲參加朝廷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大司寇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得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742年,袁枚外調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製,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袁枚33歲時,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在隨園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他在給友人程晉芳的信中說:“我輩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誕,當不受文人之厄。”
袁枚晚年遊曆南方諸名山,與詩友交往。生平發現人才,獎掖後進,提倡婦女文學,廣收女弟子,成為當時的詩壇導師。
事實上,袁枚的詩歌受到了禪風的哺育,這一點,已為同時代的人所注意。蔣士銓稱袁枚為“詩佛”;王文治稱袁枚“君不好佛,而所言往往有佛意”。袁枚詩歌作品,在思維方式、自由性靈的抒發等方麵,都對禪宗有所吸收與揚棄。
袁枚對佛禪的吸收首先體現在思維方式上。乾嘉時期,樸學考據盛極一時。作為對明末“空談心性”風氣的反動,清中葉的人們普遍以“形而下”的思維方式觀照一切,詩歌也為“典故”、“來曆”所肢解,成為考證的對象,詩歌的玄妙被具體的,感性的實證所掩遮。
袁枚吸取了禪家 “形而上”思維方式,突破詩歌表現對感官經驗的依附,非常注重藝術表現的空靈與獨創,賦予平平常常的生活和事物以詩的美感。
袁枚“形而上”的思維方式,使他得以超越當時盛行的“形而下”思維模式,即使擷取尋常的題材,也能創作出絕妙的詩作,有一種詩意蕩漾其中。他的《推窗》寫道:連宵風雨惡,蓬戶不輕開。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麵來。
由於風雨大作而將門窗關緊,風雨過後將其打開本是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情,而用“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麵來”將其升華,以山的撲麵而來表現人對山的喜愛之情,詩意頓出。
諸如此類的例子在袁詩中不勝枚舉。他的一些詩作表現了擺脫紅塵喧囂的寧和,呈現出寧靜平淡的禪境。
比如他的《水西亭夜坐》寫道:
明月愛流水,一輪池上明。
水亦愛明月,金波徹底清。
愛水兼愛月,有客坐於亭。
其時萬籟寂,秋花呈微馨。
荷珠不甚惜,風來一齊傾。
露零螢光濕,屐響蛩語停。
感此玄化理,形骸付空冥。
坐久並忘我,何處塵慮攖。
鍾聲偶然來,起念知三更。
當我起念時,天亦微雲生。
在清寂恬淡中,心靈與宇宙化合,進入“形骸付空冥”的境界。在這樣的一些詩作中,詩人常以月色的空明、秋天的清麗創造“空”、“寂”、“靜”的近乎禪宗的意境。
從袁枚的性靈說也可以看出禪宗對他的詩歌的影響。他主張寫詩要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他揚棄了禪家宗教的涵義,重視人的自然情感和真實個性。他對詩歌的靈動活脫的追求,與禪家的“活潑潑地”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他的《品畫》一詩寫道: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蛟龍生氣盡,不如鼠橫行。
這首詩中的神韻與禪機在深層思維方式上具有相通之處。靈動風格是袁枚詩歌的突出特點。在袁枚的眼裏,自然萬物往往是有靈性、有感情之物,可與詩人心靈溝通,甚至物與物之間亦可有感情上的交流。
這是袁枚重視感情的性靈說詩學思想的一種體現。在袁枚筆下,原本無生命的木然之物,可以賦之以生命賦之以靈性、情感變得有人情味與人關係異常密切。這類詩例頗多。
他在《溫泉》中寫道:
華清宮外水如湯,洗過行人流出牆。
一樣溫存款寒士,不如世上有炎涼。
這首詩的語言通俗曉暢,但運筆巧妙,別有機心。可算是袁枚的代表之作。此詩賦予溫泉以款待寒士的溫存之情,以及不懂世態炎涼的仁愛之心,溫泉水儼然是有性靈的仁者。它不僅顯得親切仁慈,亦反襯了世上有炎涼的可悲現實。
袁枚性靈說就是作詩要有個性、有感悟、有新意。平時要多研究古人,積累學問,而落筆時則提倡“有我”之真率精神,反對堆砌典故和處處模仿古人的形式主義。要有感而發、貼近現實,要生動自然、清新有趣,即使語言通俗一些也不是詩的毛病。
袁枚自稱,“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的確,他遠非禪宗的虔誠信徒,但又能從中吸取合理的因素,能入禪境,又能出禪境,不受一家之學的束縛,這正是袁枚的可貴之處。
總之,在袁枚那裏,禪宗的精神已經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積澱,直接影響他的藝術思維。這在其空靈鮮活的詩歌意境、自由性靈的抒發等方麵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旁注]
蔣士銓 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鉛山,今屬江西人。清代戲曲家,文學家所著《忠雅堂詩集》存詩2500多首,存於稿本的未刊詩達數千首,其戲曲創作存《紅雪樓九種曲》等49種。
樸學 樸學又稱考據學,針對理學的空疏而言。樸學在與宋明理學的對立和鬥爭中發展起來,注重於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信不征”少有理論的闡述及發揮,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稱作“樸學”或“考據學”,成為清代學術思想的主流學派。
王文治 (1730年~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曾隨翰林侍讀全魁至琉球。官至雲南臨安知府。罷歸,自此無意仕進。工書法,以風韻勝。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學。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
[閱讀鏈接]
袁枚不信鬼神,傳說他進京趕考,路投客店,晚上睡覺時,突然房門大開,一白衣女子從門外飄進。隻見她手拿兩條白綾,進屋後將一條白綾繞在房梁上,把頭吊起來,又將另一條遞給袁枚,說:“你也像我這樣。”
袁枚將白綾纏在腳上。那女子說:“錯了!”
袁枚正色道:“你才錯了!所以你才變成這樣。”
女子一怔,忽然放聲大哭,哭後對袁枚拜了三拜,飄然而去。
掌櫃的第二天聽說這事,自言自語道:“此子今科必中。”
是年,袁枚果然高中。
詩風奇肆的龔自珍
龔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生於清代浙江仁和,即浙江省杭州。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