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詩詞大家2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滿洲正黃旗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
他22歲中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一生淡泊名利、喜歡騎射和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基本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但細讀卻又感淡淡憂傷。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後為避太子諱始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他年少聰穎過人,主攻詩文,擅長騎射,是個文武全才。
他的父親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他的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
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於1588年嫁給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係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納蘭性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天皇貴胄的家庭裏,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
然而,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1676年,22歲的納蘭性德參加了殿試,得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但他並沒有如願成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賞識留在身邊伴駕,授予三等侍衛官職,後循進一等,武官正三品。
在旁人眼裏,這種“皇恩眷顧”是平步青雲的好機會,可納蘭性德的文人氣質及其對漢文化的向往是與這種赳赳武夫的差事大相徑庭的,本來就淡薄門第利祿的他並不以為然。
他認為,自己的人生中充滿著一種不被理解的苦悶,為此,他在詩中寫道:“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他歎息自己“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他的詞,愁心漫溢,深情幽婉。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薑宸英等。
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
在婚姻愛情方麵,納蘭性德多情而不濫情,傷情而不絕情,愛情因而成為他詩詞創作的一大源泉。1674年,納蘭性德20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18,“生而婉孌,性本端莊”。
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但是僅3年,盧氏因產後受寒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他一直無法從亡妻的陰影中走出。盡管後來,他又繼娶官氏,並且有副室顏氏陪伴,可是亡妻的影子總也不能從他的生活中消失。
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納蘭性德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
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編輯一處,合為《納蘭詞》。
傳世的《納蘭詞》在清朝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當時詞壇的傑出代表。時人雲,“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同時,在任職期間,他還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曆史、地理、天文、曆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麵知識。此集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麵的意趣愛好。
由於他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與他出身豪門,鍾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他的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
為此,在他的《飲水詞》完成後不久,他便辭官在家休養,後來,由於他一直無法走出亡妻之痛,他於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歎,然後便一病不起,最終於當年溘然而逝。
納蘭性德雖然隻有短短31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麵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
然而與之區別的,納蘭性德是入關不久的滿族顯貴,能夠對漢族文化掌握並運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為稱奇的。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00多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麵。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曆,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中的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備受當時及後世好評。晚清官員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旁注]
正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建於1601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八旗製度是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初具有軍事、生產和行政三方麵的職能,對早期滿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翰林院庶吉士 明清時期翰林院官員,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在我國曆史上,曾長期存在著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
顧貞觀 清代文學家。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亦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省無錫人。1666年中舉人,擢秘書院典籍。曾館納蘭相國家,與相國子納蘭性德交契, 1684年致仕,讀書終老。與納蘭性德、曹貞吉共享“京華三絕”之譽。
兩廣總督 清朝兩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兩廣設置總督,始於1452年,然而這一建製在當時尚不穩定,至1465年才成定製。
暮春 指春天的最後一段時間,通常指農曆三月。我國古人把春季3個月分為三春,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陽羨派 是我國清代前期詞壇流派。主要活動在順治年間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創始人是陳維崧,為江蘇省宜興人,而宜興古稱陽羨,故世稱陽羨派。陽羨詞人崇尚蘇軾、辛棄疾,詞風雄渾粗豪,悲慨健舉,尤以陳維崧最為突出。陽羨詞派的餘韻還波及後世,清中期的蔣士銓、洪亮吉、黃景仁等都受其影響。
努爾哈赤 (1559年~1626年),愛新覺羅氏。後金政權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後,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況周頤 (1859年~1926年)晚清官員、詞人。原名周儀,因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周頤。字夔笙,廣西今桂林人。光緒五年舉人,曾官內閣中書,後入張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於詞,凡五十年,尤精於詞論。與王鵬運、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