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張革除弊政,抵製外國侵略。所寫《己亥雜詩》315首,是他一生中思想的精華,其詩風瑰麗奇肆,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龔自珍詩現存700首左右,輯有《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出生在一個世族書香和五代官宦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除了任官,還有著述。母親是著名的文學家段玉裁的女兒,也會寫詩作文。這樣的家庭環境為龔自珍的成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他12歲時,拜一位人品端正、學識淵博的宋先生為師,學習《四書五經》,學問精進。27歲中舉人,可是後來屢試不中。30歲時,在清內閣的國史館中任中書,這使他有機會翻看國家的大量藏書。
龔自珍曾經跟隨父親調任,奔走南北,即看到了統治集團的內幕,又接觸了社會,促使他關心世情民隱。他從挽救清王朝危機出發,疾呼要打破“萬馬齊喑”的局麵,極力主張“變法圖強”。為此,他大膽提出一些改革弊政的方法。
龔自珍全力支持林則徐禁止鴉片煙的運動。當林則徐奉旨往廣東禁煙時,龔自珍聞訊高興無比,揮筆寫了一篇《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名為送行,實則鼓勵林則徐加強戰備,克敵取勝。
當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消息傳來時,欲辭官南下的龔自珍寫下這樣的詩句:
故人橫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勳。
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
詩中抒發了他堅決支持禁煙並渴望親臨前線的戰鬥豪情。
1841年春,龔自珍執教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夏末,他曾寫信給江蘇巡撫,準備辭去教職,赴上海參加反抗外國侵略的戰鬥。但他突患急病暴卒於丹陽,年僅50歲。
《己亥雜詩》是龔自珍創作的一組詩集。己亥即1839年。這一年他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後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寫了300多首七絕,寫了平生出處、著述、交遊等,題材極為廣泛。
總觀《己亥雜詩》全篇,這些詩緊緊圍繞現實政治這一中心,或批判現實,或寄托感慨,思想深邃,寄慨遙遠,具有喻世、醒世和警世的進步作用,為有清一代罕見,乃新清代詩壇之麵目。
首先,《己亥雜詩》實現了政論、抒情和藝術的統一。他的許多詩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而隻是把現實的普遍現象,提到社會曆史的高度,提出問題,抒發感慨,表示態度和願望。他以政論作詩,但並不抽象議論,也不散文化。
其次,《己亥雜詩》充滿豐富奇異的想象。在龔自珍的詩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飛”、“爪怒”、“靈氣怒”等等,習見的景物變得虎虎有生氣,動人耳目,喚起不尋常的想象。
再次,《己亥雜詩》形式多樣,風格多樣。詩人自覺地運用古典詩歌多種傳統形式,但寫得多的還是五七言“古體詩”和七言的“近體詩”,而以七言絕句為大宗。他的古體詩,五言凝練,七言奔放;近體詩,七言律詩含蓄穩當,絕句則通脫自然。複雜深刻的思想內容,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是他的詩風多樣化的基礎。
最後,《己亥雜詩》語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有瑰麗,也有樸實;有古奧,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麗,沉著老練。龔自珍先進的思想是他許多優秀詩篇的靈魂。比如其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就足以見其詩風。
《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道: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首詩寫詩人離京的感受。但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誌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龔自珍在《書湯海秋詩集後》中論詩時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這首詩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己亥雜詩》的第一百二十五首寫道: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一寫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二寫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現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三寫力量來源於人才,力主破格薦用人才,隻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
在藝術手法上,詩人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具有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
“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麵,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麵,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龔自珍在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這兩個方麵都進行了大膽的革新,為清詩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而龔自珍的深度,則又更加超過前人,絕對顯示出清詩自己的獨特麵目,從而使清代詩歌解放達到了頂峰,別開生麵地開創了詩的一個新的曆史時代。
[旁注]
內閣 明、清最高官署名。內閣是在明朝永樂時期建立的。在最初的時候隻是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很快到宣德時期權力開始上升。清末仿行君主立憲製,設責任內閣,以舊內閣與軍機處合並為最高國務機關。北洋軍閥時期改稱國務院,習慣上仍稱內閣,其成員稱閣。
虎門銷煙 1839年,林則徐下令將收繳的鴉片和煙膏煙具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共曆時23天,虎門銷煙成為次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導因,並令戰敗的清政府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巡撫 官名。我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我國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體。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製。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遊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林則徐 (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人,即福建省福州。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維護了我國主權和民族利益。
[閱讀鏈接]
有一天,龔自珍走到鎮江南郊,看見一群人正在這裏向雨神祈求降雨。一位老者握筆凝思,準備寫祈雨的文章。老者一見龔自珍,立即請他出一篇妙文,原來這老者是龔自珍的老朋友。
龔自珍也不推辭,大筆一寫下了著名的詩篇:“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知道,祈雨是無用的,即使降了雨也隻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國家的根本問題是人才問題。沒有人才,國家就永遠不會太平和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