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詩詞大家1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明清兩代曆時500餘年,詩詞方麵名家輩出,流派眾多。明初高啟的詩作雄渾豪俊,氣象磅礴。清代詩壇湧現出大量詩人和詩作,數量均遠勝唐詩。
“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袁枚的詩句語含禪機,成乾嘉時期一大風景;龔自珍詩打破模山範水格局,表達了對社會改革的願望。
明清兩代詩詞成就雖無法邁唐越宋,但有高啟、納蘭性德、袁枚、龔自珍獨領風騷,堪稱唐宋後勁,影響至今。
明初詩人之冠高啟
高啟(1336年~1373年),字季迪,號槎軒,自號青丘子。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和徐賁並譽為“吳中四傑”。
高啟詩才天授,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後人尊稱他為“明初詩人之冠”。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和《缶鳴集》等。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長大後嗜好詩歌,常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在一起切磋詩文。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為應對時局計,淮南行省廣納人才,時年16歲的高啟被招為幕僚。但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借故離開,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
1368年,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到朱元璋賞識,朱元璋又命他教授諸王,纂修《元史》。但高啟為人孤高耿介,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朱元璋於1370年秋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時,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就對他產生忌恨,後來將他處死。
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一篇《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爆竹驅鬼,作為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梁文才是那麼一回事。
當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高啟請出來揮墨獻寶。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
一是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二是高啟寫得那篇《上梁文》中,有“龍盤虎踞”的字眼,這更犯了朱元璋大忌,結果被朱元璋以腰斬刑處死。
高啟青年時代即有詩名,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戲曲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樹一幟的挑起了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但他死於盛年,尚未能夠達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高啟有詩才,其詩清新超拔,雄健豪邁,尤擅長於七言歌行。他的詩體製不一,風格多樣,學習漢魏晉唐諸體,均有模擬痕跡。不過他才思俊逸,詩歌多有佳作,為明代最優秀詩人之一。
高啟詩中十之八九是個人述誌感懷、遊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這類詩歌,有時也對統治階級微露諷刺。但高啟思想比較複雜,他也寫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極的詩,未能擺脫自身的階級局限性。
高啟因長期居於鄉裏,所以他的部分詩歌如《牧牛詞》、《捕魚詞》、《養蠶詞》、《田家行》和《看刈禾》等,描寫了農民勞動生活。
這些作品,是高啟詩歌中的精華部分。比如他在《黃氏延綠軒》中寫道: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這首五言絕句寫的是春景。一開篇用“蔥蔥”兩個疊音詞寫景抒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一個“暗”字,寫出了“溪樹”的色調質感。詩的最後兩句,想象新奇:雨後開簾,滿野春色一齊湧進房中來,這是我們都感受過卻不易寫出的情景。
高啟的田園詩沒有把田園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陳太守》寫道:“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蕪,下田沒,中田有麥牛尾稀,種成未足輸官物。侯來桑下搖玉珂,聽儂試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終闋,幾家愁苦荒村月。”
又如《練圻老人農隱》、《過奉口戰場》等詩,還描寫了農民在天災兵燹下的苦難。
高啟詩中十之八九是個人述誌感懷、遊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這類詩歌,有時也對統治階級微露諷刺。如五古《寓感》其七雲:
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險巇。
杯酒出肺肝,須臾起相疑。
田蚡排竇嬰,趙高誣李斯。
傾擠不少假,權寵實災基。
這首詩對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進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後的《太白三章》之三:“新豐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實際上是譏諷明朝新貴的。但高啟思想比較複雜,他也寫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極的詩,未能擺脫自身的階級局限性。
高啟詩在藝術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詩崇尚寫實,描摹景物時細致入微。如“江黃連渚霧,野白滿田冰”;“鳥啄枯楊碎,蟲懸落葉輕”等句,均產生於生活實感,新穎逼真。
其次,注重含蓄,韻味深長。如《鑿渠謠》:“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籲,黃河曾開千丈餘。君不見,賈尚書。”隻是寥寥數句,收煞處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的回味。
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暢,有些隻有數句的小詩,更具有民歌風味。如《子夜四時歌》之二:“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話,親切動人。這些詩的創作,與他鄉居時多與下層人民接近有關。
最後,高啟學什麼像什麼。用紀曉嵐的話說就是“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之所長無不兼之”。
不過,高啟的這種模仿,絕不是流於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拷貝和刪減,而是“兼采眾家之長”,取其精髓,自成一體,絲毫沒有“偏執之病”。
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樹一幟的挑起了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
鑒於高啟在詩歌方麵作出的巨大貢獻,不僅後人尊稱他為“明初詩人之冠”,而且曆代詩評家也都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清代學者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讚譽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推崇他為“開國詩人第一”。
[旁注]
吳中四傑 明初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的並稱。因四人都是吳中,即江蘇省蘇州人,全以文名著稱於世,故稱“吳中四傑”。四人由元入明,詩多懷舊、題詠之作,抒發故國之思和生民之痛。
魏觀 字杞山,蒲圻人。元時隱居蒲山,朱元璋稱吳王後,入朝為官。1372年,出任蘇州知府。他到任後,把知府衙門修在張士誠的宮殿遺址上,犯了忌諱,被腰斬。
楊基 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明初十才子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後辭去。他的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嶽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
五古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隻分為五言、七言兩類,即五古和七古。
趙翼 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即江蘇省常州市人。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劄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三大史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