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在位31年,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推翻了元朝,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紀曉嵐 (1724年~1805年),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應天府上元縣人。清代文學家、官員。諡“文達”。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曾主編《四庫全書》。有代表作品《閱微草堂筆記》。
[閱讀鏈接]
1961年,毛澤東曾在一天上午連寫三信催秘書查高啟的一首詠梅詩,一日三催,這在毛澤東留下的書信中極為鮮見,可見毛澤東對此詩的喜歡程度。後來終於查知,這首詩是明代高啟《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前人稱高啟《梅花九首》“飄逸絕群,句鍛字煉”。這九首梅花詩,首首讀來都有孤獨高傲而無淒涼抑鬱、憐梅惜梅卻不神傷心碎的特點。高啟寫梅獨攝其魂,確有不俗之處。
毛澤東所喜愛的第一首,以瑤台仙姿讚其超凡脫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潔,以疏影殘香憐其淡泊自愛,突出了梅花高潔堅貞的精神。
明末宗工巨匠李攀龍
李攀龍(1514年~1570年)字於鱗,號滄溟,山東省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
他繼文學流派“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士禎等倡導文學複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
他編的《古今詩刪》,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後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啟蒙讀本,明清兩代,影響超過《唐詩三百首》。
李攀龍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1544年中進士,此後,曆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刑部廣東司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遷,輾轉郎署,官職閑散。
在此間,他與王士禎、謝榛、宗臣、吳國倫、梁有譽、徐中行等詩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結為詩社。其論詩主張,與明代“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史稱“後七子”。
他們的文學主張的基本內容,即文主秦漢,詩規盛唐,繼“前七子”的文學複古運動,為徹底改變“台閣體”統治文壇的局麵而鬥爭。李攀龍集中的擬古樂府,是其文學主張的具體實踐。
1553年,李攀龍出守順德,也就是後來的河北邢台市,為順德知府。3年任期中,他政績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於鞏固明王朝統治而又給百姓帶來一定利益的事。如請蠲民稅,減輕百姓負擔;政刑寬簡,民無冤情;增設驛站,減輕人民勞役負擔等。
與此同時,他的詩文創作,也取得一定成就。無論贈答抒懷,還是描山摹水,或是關心時政之作,都各具特色。如《登黃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絕頂處四首》、《春興》等,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1556年夏,李攀龍被提升為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到任不久,因為他不能忍受陝西巡撫殷學挾勢倨傲的作風,以母老歸養為由,上疏乞歸,旨未下即拂衣辭官。
在職雖不滿一年,李攀龍足跡卻遍及區內,在視察府州縣學的同時,也遊覽了各地的名山勝跡。《抄秋登太華山絕頂四首》,便是這一時期的最佳詩作。
由陝歸來,李攀龍在家鄉築白雪樓,隱居高臥,杜門謝客,不與權貴往來,一些達官顯官以其接見為榮,學人士子更以其品評來衡定自己的身價。因此“聞望茂著,自時厥後,操海內文柄垂二十年”。
這一時期是李攀龍詩文創作的重要時期,所寫詩文,殆占《滄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詩文最初結集曾名為《白雪樓集》。此間,詩歌以吟詠故鄉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與轉運諸公登華不注絕頂》、《青蘿館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張轉運龍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慶改元,即1567年,李攀龍重新進入政壇,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兩年後,升職為河南按察使。
在浙江任職期間,李攀龍曾寫詩讚美以“戚家軍”為主體的抗倭軍將,表現深厚的愛國之情。在河南任職4個月,老母病故,他扶柩歸裏。本來病弱,加上持喪哀痛過甚,遂臥病不起,第二年暴疾而卒,終年58歲。
李攀龍的各體詩中,以七律和七絕較優。其七律聲調清亮、詞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見湖中影,鐵騎初回海上潮”來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漚並結金龕麗,飛竇雙銜石甕圓”來形容龍洞山的金龕和石甕情況,雖嫌體物呆滯,但也還能傳神。
他以“明時抱病風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來表現南北奔波的布衣詩人謝榛,以“自昔風塵驅傲吏,還能伏枕向清秋”來刻畫好友王士禎,也較形像。但其構思、用詞多見雷同。
他的某些七絕,也還寫得自然,還能注意頓挫變化,如《和聶儀部明妃曲》:
天山雪後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
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其詩意味雋永,靜韻深長。清代詩人沈德潛品評此詩說:“不著議論,而一切著議論者皆在其下。”
李攀龍詩文,由其友人、“後七子”領袖之一的王士禎整理編集為30卷,題《滄溟先生集》,其後屢有翻刻,曆百年而不衰。
李攀龍所編《古今詩刪》,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後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啟蒙讀本,明清兩代,影響超過《唐詩三百首》。
[旁注]
台閣體 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台閣體”詩。台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台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號稱“三楊”的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
察司提學副使 宋代置提舉學事司掌地方學政。元朝改為儒學提舉司提舉。明朝由提刑按察使司之按察使及副使、僉事等兼任各省提督學道。清朝改為提舉學政,簡稱學政,各省一名,官位與總督或巡撫平行, 掌學政及考試。清末改為“提學使”。
戚家軍 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4000人,主力是義烏東陽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
保俶塔 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寶石山上,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據載始建於948年至960年,原為九級, 998年至1003年重修時,改為七級。曆代曾多次修建,現在的實心塔是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為西湖之標誌。
謝榛 (1495年~1575年)明代布衣詩人。字茂秦,號四溟山人、脫屣山人,山東臨清人。16歲時作樂府商調,流傳頗廣,後折節讀書,刻意為歌詩,以聲律有聞於時。嘉靖間,挾詩卷遊京師,與李攀龍、王士禎等結詩社,為“後七子”之一。
[閱讀鏈接]
據說,李攀龍居家10年,在曆城郊外,鮑山之側,築了一棟白雪樓,樓前草蔓叢生,百花盛開,中間卻有一條小路,被踏得非常光滑,這條路一直到白雪樓的台階簷下。而台階上麵卻又長滿青草。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雖然白雪樓的樓門設在這裏,但李攀龍卻常常都是關著門的。在他居家期間,慕他盛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既有文學青年,背著一麻袋詩詞,想要找李攀龍指導;也有官場新貴,想請他去提振文化產業。
而後者,李攀龍大都是拒絕的。來找李攀龍的人一多,他家門前的小路自然就被踩得很光滑了。但是,又由於他真正接待的人並不多,所以,樓門前的台階上自然也就長滿了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