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詞壇巨擘2
南宋詩詞之冠陸遊
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生於南宋時越州山陰,即浙江省紹興。南宋詩人、詞人。
他的詩詞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被後人譽為南宋詩詞之冠。他的詩《書憤》、《示兒》和詞《卜算子·詠梅》等,成為世人傳育的佳作。
陸遊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喪亂的生活中感受到愛國的深刻意義。20歲時與唐婉結婚,後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而作。
陸遊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複”,竟在複試時被除名。
1175年,範成大鎮蜀,邀陸遊至其幕中任參議官。後來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宋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宋孝宗隻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陸遊親到災區視察,並奏請開倉賑濟,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遊後又被起用,但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各種罪名屢罷其官。此後,陸遊長期蟄居農村,於1210年與世長辭。
陸遊現存詩詞達到9000多首,是現存詩詞最多的古代詩人。他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詩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詩人,創造了一項詩歌中國之最。
陸遊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很多詩篇如《書憤》: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是陸遊創作的五首七言律詩《書憤》中的第一首,是作者的經典作品之一。整首詩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
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曆,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遊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
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示兒》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這首詩裏“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聲。
《卜算子·詠梅》是陸遊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遊自己的詠懷之作。陸遊一生酷愛梅花,寫有大量歌詠梅花的詩,歌頌梅花傲霜雪,淩寒風,不畏強暴,不羨富貴的高貴品格。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上闋說梅花開在驛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屬達官貴人所有。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下闋寫梅花的品格,寫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賞,這意味著陸遊立誌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
《卜算子·詠梅》明寫梅花,暗寫抱負。其特點是不從外表形態上去描寫,而著重寫梅花的精神。如果結合詩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擊而報國之誌不衰的情形來體會,真是“一樹梅花一放翁”了。
陸遊的詩詞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麵,陸遊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作。
在陸遊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黃州》中的“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枕上作》中的“萬裏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等。這些佳作佳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
除七律外,陸遊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他的詩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
陸遊的詩始終貫穿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陸遊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
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並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進行了出色的發揮。他的愛國詩歌在後代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清末以後,國勢傾危,其愛國詩歌往往成為鼓舞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旁注]
唐婉 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定親。不料陸母命陸遊休了唐婉。唐婉而後由家人做主嫁給了皇家後裔同郡士人趙士程。
臨安 宋室南遷,於1138年定行在於杭州,改稱臨安。臨安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的西府,經濟基礎好。被南宋選定為行在後,便擴建原有吳越宮殿,增建禮製壇廟,疏浚河湖,改善交通等,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1276年南宋滅亡。
女真 又名女貞、女直,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現今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的前身。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至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後來滿洲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宋孝宗 (1127年~1194年),趙昚,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孫。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27年。在位期間,平反嶽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複中原。在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史稱“乾淳之治”。
[閱讀鏈接]
陸遊迫於母命與唐婉分離後,在10年後的一個春天,兩人在沈園意外相遇。當時唐婉和改嫁後的丈夫趙士程在一起。陸遊想到唐婉已屬他人,悲痛之情頓時湧上心頭。
他當場在粉牆之上奮筆題下《釵頭鳳》這首千古絕唱。然後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悵然而去。
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裏,將這首《釵頭鳳》詞從頭至尾反複看了幾遍,她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失聲痛哭。回到家後,她愁怨難解,於是和了一首《釵頭鳳》詞。不久,唐婉便鬱悶愁怨而死。
愛國詩人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生於南宋時吉州廬陵,即江西省吉安市。
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其詩《過零丁洋》、《正氣歌》膾炙人口,久為傳頌。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文山先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