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詞壇巨擘1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宋代建立了比五代十國相對穩定的政權後,在詩歌領域漸成風格,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宋室南遷,作家愛國熱情高漲,湧現出陸遊和文天祥這樣的代表。在金元動亂交際,元好問以其“一代文宗”之尊,在文學上架起承前啟後的橋梁。此後,元代散曲流行,詩詞退居其後。
近古時期這些詞人及其佳作,展現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另一個高度。
豪放派詞人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北宋時眉州眉山,即四川省眉山市。北宋文豪,宋詞“豪放派”代表。追諡“文忠”。
他在文學藝術方麵堪稱全才。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代表詞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全集》等。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
從一定程度上說,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就學通經史,也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蘇軾中進士時21歲,宋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4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
蘇軾現存詞有300多首,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蘇軾“以詩為詞”,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變歌者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側重表現作者的精神麵貌和審美情趣,這是對詞的一大解放。
就整體風格而言,蘇詞又能豪放,又能婉約,兩種風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剛柔相濟,即蘇軾自謂的“剛健含婀娜”。後人認為蘇詞風格豪放,目之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筆遣詞馳騁,意境超脫,擴大了辭境,打破了詞的“法度”常規,並非專指氣勢豪邁、氣象恢弘、筆力剛健。毫無疑問,這也確實是他的一種風格。
下麵我們試析一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從中感受一下這位“豪放派”大詞人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采。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豪放派詞代表作。全詞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曆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詠上闕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之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表現了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豪邁本色。
詞人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渾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曆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嚐不顯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讚歎他們的豪傑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
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像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於,變成曆史的陳跡了。
《念奴嬌·赤壁懷古》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上闋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下闋懷人。人的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藉,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
這首詞上闋執著人生,下闋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麵。從藝術成就上看,此篇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曆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麵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
上闋高屋建瓴,下闋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曆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
從布局方麵來說,上闋淩空而起,入處似虛;下闋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
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對於《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曆來都是推崇備至。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
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旁注]
蘇洵 字明允,眉州眉山,即四川省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