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在童年的時候,就非常仰慕英雄人物,尤其喜歡讀忠臣良將一類的傳記。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隻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
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文儀對勞苦的鄉裏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誌向。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21歲那年,文天祥到京師臨安參加科舉考試。殿試時,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宋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為第一名。
當時參與複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讚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
宋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麵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可惜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文天祥見朝廷權奸當道,自己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願屍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願同流合汙,寧願暫時置身於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汙濁,決意息影林泉。
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知州。贛州緊鄰他的家鄉,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各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
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蒙元,妄圖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的阻撓。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
在各方麵的壓力下,朝廷終於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1275年8月,部隊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增。
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太皇太後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態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帥伯顏扣留。後來逃脫。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兩龍腦自殺守節,但藥力失效,未能殉國。
文天祥戰敗被俘。在當時,蒙古兵的元帥、漢奸張弘範率水陸兩路軍隊直下廣東,要徹底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
張弘範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這首詩就是流芳千古的《過零丁洋》。詩寫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誌詩。在寫作方法上,全詩以概括的手法描述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合敘事與言誌,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詩歌前麵六句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結尾兩句轉而譜寫出激情慷慨的絕唱,這樣的情調轉換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
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民族主義詩篇。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元世祖忽必烈讚賞文天祥的才幹,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許多降臣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後被關進位兵馬司牢房。文天祥在關押3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愛國之情。
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文天祥在《正氣歌》的中寫道:
天地之間正氣存,賦予形體雜紛紛。
地上江河與山嶽,天上日月和繁星。
人有正氣叫浩然,充塞環宇滿盈盈。
生逢聖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
國難當頭見氣節,永垂青史留美名。
我心悲傷悠綿綿,好似蒼天哪有邊?
賢哲雖然已遠去,榜樣令我心更堅。
簷心展讀聖賢書,光華照徹我容顏。
這首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詩人認為,山河日月等都是正氣賦予的形體,對於人來講,有了正氣,在太平情況下,能發揮才能,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盡力;在國家危難之際,能表現出堅貞不渝的節操。
一個人的正氣得到發揚,生死就會置之度外。曆史上的英雄聖賢是他學習的榜樣,他們的崇高精神和傳統美德一直鼓舞著他。
全篇感情熾烈,慷慨悲壯,大義凜然,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盡管作者對“正氣”的闡述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所堅持的倫理觀念是屬於封建主義思想範疇的,所舉曆史人物也並非全都值得稱道,但全篇所表現出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昂揚的鬥誌,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絡數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後的勸降,並許諾授予丞相官職。
麵對元世祖,文天祥拒絕所有高官厚祿,說:“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隻求速死。不當久生。”
臨犧牲時,他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
後人評價他:“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事業雖無所成,大節亦已無愧”,肯定他為國捐軀的壯舉。
文天祥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其中的詩作達作百餘首,成就很高。他的詩篇,在南宋詩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旁注]
文儀 字士表,號革齋,又號竹居,鄉稱君子長者。今江西吉安人。文天祥父。文儀十分重視文天祥兄弟的教育,對他們要求非常嚴格。以讀書勤敏、學識淵博聞名鄉裏。
王應麟 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祖籍河南開封。曆任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20年。他一生著述頗富,計有20餘種、600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臨安 1138年南宋定行在於杭州,改稱臨安。臨安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的西府,被選定為行在後開始擴建,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滅亡,前後共計一百三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