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小說巨匠3(2 / 3)

吳趼人生性幽默,常常一言既出,四座傾倒,又狂放不羈,每於酒後論天下事,慷慨激昂,不可一世。一次他從書坊上得到半部《歸有光文集》,愛不釋手,由此萌發了創作小說的衝動。

因他性格耿介,不願與權貴交往,曾拒絕清政府經濟特科的考試,絕意仕途,隻能靠賣文所得度日。吳趼人一生清貧,常常囊中羞澀,由於生活貧困,工作勞累,1910年在上海逝世,年僅45歲。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趼人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作品寫主人公“九死一生”初入社會見到的便是賊扮官、官做賊的怪事,從而隱括了初刊本評語“官場皆強盜”的黑暗現實。

貫串全書的反麵人物苟才,是小說刻意塑造的清末無恥官僚的典型。他出身捐班,無學無識,隻是善於諂媚、行賄、不知廉恥,甚至不惜逼迫自己新寡的兒媳嫁給兩江總督做五姨太太,以飛黃騰達。

他兩次丟官,一次被新任總督參革,一次被朝廷欽差大臣查辦,但都用巨額賄賂,東山再起。這說明他是清末整個腐朽官僚機構的產物。

書中所寫正直的士子官吏,大都無立足之地。如知縣陳仲眉雖然頗有才學,精明能幹,但不會逢迎,又無錢行賄,結果長期得不到差事,潦倒一生,最後自縊身死,遺下寡妻幼子。愛民如子的蔡侶笙也終於被革職嚴追。這是對清末官場的本質的揭露。

此外,作品描寫商界生活,有意把經商與做官對立起來。九死一生堅決不願進入官場,而走經商的道路,認為商場雖也有諸多怪現狀,但比官場幹淨。作者一反封建傳統的鄙商態度,表現了作者對腐朽政治的激憤,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新變化。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在藝術上有其特色。從架構上看,作者采用的屏風式的結構藝術,以九死一生的經曆為線索,把一個個人物的經曆,一個個事件的過程敘述出來,這經曆,這過程,猶如一扇扇屏風,有長有短,有一回的,有幾回的,盡管著墨不均,但刻畫出一個個醜陋的鬼臉“苟觀察致敬送嘉賓、徹底尋根表明騙子、詩翁畫客狼狽為奸、烽煙渺渺兵艦先沉、老捕役潛身拿臬休、露關節同考裝瘋、告賣缺縣丞難總督、內外吏胥神奸狙猾、巧蒙蔽到處有機謀、老叔袒娓娓講箴等。

這些屏風個個獨立成篇,又絲絲纏繞、牽製、互為因果,並用九死一生的經曆做樞紐,做線索連接起來,給讀者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

在人物的塑造上,吳趼人所塑造的幾位比較成功的典型人物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苟才形象的塑造成功,表明瀕臨滅亡的封建統治階級道德敗壞,精神墮落。以吳繼之為首的人物或豁達、大度、精明,或穎悟、執著,或俠義、正直、清廉,在作品中可以借助他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

除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外,吳趼人的三部寫情小說《恨海》、《劫餘灰》、《情變》,也曾在小說史上產生重要影響。前二者開20世紀初哀情小說、苦情小說之先河,並確立了“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寫情規範;後者著重寫“癡”、寫“魔”,開孽情小說一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時,正值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反清的形式在社會上出現,因此引起強烈的反響,但由於政治觀點的改變,作者沒有將它寫完。即使如此,阿英的《晚清小說史》還是將它看做“晚清的講史”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旁注]

江南製造局 或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作上海機器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軍事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也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早期廠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為後來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湖廣總督 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正式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因湖南、湖北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因此通稱為湖廣總督。

經濟特科 是清末新政特設的科舉製科。該科本是戊戌變法時,由貴州學政嚴修為破格求才仿乾隆年間的博學鴻詞科而設的。變法失敗後廢除。考試的目的,在於以新政欺騙人民,昭然若揭。不過,從其設立源起看,則反映了變法維新的一種改良主張。

捐班 清朝官吏凡由科舉出身者稱正途,由捐納財物得官者稱捐班。魯迅《準風月談·各種捐班》:“ 清朝的中葉,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這一夥。”

欽差大臣 又簡稱欽差,是明清時一種臨時官職。欽,意為皇帝,欽差即是皇帝差遣之意,因此欽差大臣是由皇帝專門派出辦理某事的官員。因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了得。擔任該官職往往都是皇帝信得過的高官,能得此職事本身也是一種榮譽。一般事畢複命後,該官職便取消。

[閱讀鏈接]

吳趼人留下了大量的趣聞逸事。一日,有某小報誤將“山人”與“我佛”二字連綴成文,登於報上。吳趼人看後,第二天揮筆回複:“我係佛山之人,故曰我佛山人,何得竟施腰斬之罪,將佛山兩字斷成兩截?佛說未免罪過。”

他早年患有哮喘,後來哮喘加重,家境陷於窘難。一次寫信給一位朋友告貸,撿了一隻七孔八爛的破襪子,附在信裏,信箋上寫了八個字:“襪猶如此,人何以堪。”

朋友收信後,了解他的窘境,立即解囊相助。

曾樸所著小說文采斐然

曾樸(1872年~1935年),譜名為樸華,初字太樸,改字孟樸,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

所著長篇小說《孽海花》是近代小說中思想和藝術成就都比較高的一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把它列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自幼篤好文學,養成了對文學的濃厚興趣。他曾在北京同文館特班學習過法文。1898年在上海結識曾經在法國僑居多年的陳季同。

在陳季同的指點下,曾樸三四年內集中閱讀了大量法國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論著,並閱讀了許多法譯的西歐各國文學名著,自雲“因此發了文學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