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小說巨匠3
李寶嘉著成譴責小說代表作
李寶嘉(1867年~1906年),又名寶凱,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筆名遊戲主人,謳歌變俗人等。江蘇常州人。晚清小說家。
他構思之敏,寫作之快,是極為少見的。他先後寫成《文明小史》、《活地獄》、《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滑稽叢話》等書十多種。其中《官場現形記》更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中的代表作。
李寶嘉3歲喪父,隨母親與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東曆任知縣、同知、知府等職。李寶嘉受堂伯父撫養教育,擅長八股詩賦,能書畫篆刻,多才多藝。
1892年,李翼清辭官歸籍,李寶嘉一家也跟從由山東返回常州。鄉居期間,李寶嘉曾從傳教士學習英文,並考中秀才。
1896年,李寶嘉到上海,先編撰《指南報》,次年創辦《遊戲報》,並設“文社”。這些報紙是我國小報的鼻祖,它雖然說勾欄,談風月,載社會新聞,但也嘲罵腐朽的官僚買辦,暴露社會種種黑暗,為創作譴責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官場現形記》共60回,最初於《世界繁華報》上連載,內容是暴露晚清官場的腐敗。世界繁華報館在連載的過程中,又分5編,每編12回,陸續刊印了單行本。
《官場現形記》在思想內容上,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醜惡的情形。
這裏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寫的多是實有人物,隻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
胡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
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曆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
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
胡適對《官場現形記》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考據,他的話無疑是有根據的。
當然,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實際上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說中的華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榮祿,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
書中那一群胸無點墨的酒囊飯袋:劉大侉子、黃三溜子、田小辮子、唐二亂子等,更是晚清官場特產的一宗活寶,捐例大開的必然產物,錢虜市儈,袍笏登場,官場的文化品位也蕩然無存了。
綜觀全書,人性的墮落與異化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其實它所寫的不是個別的貪官汙吏,而是整個政治體製的腐朽,無官不貪,無吏不汙,賣官鬻缺、貪贓納賄已成為官場的運行機製。
在寫作手法上,《官場現形記》采用若幹相對獨立的短篇故事蟬聯而下的結構方式,雖不免於鬆散枝蔓,然亦適應敏銳地反映廣闊的社會人生的需要。白描傳神,是其所長。如胡統領嚴州剿匪數回,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人物映帶成趣。
作家尤擅長於渲染細節,運以頰上添毫之筆,有入木三分之妙。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回,寫佐雜太爺的酸甜苦辣,極盡揶揄之能事。“跌茶碗初次上台盤”是一幕精心設計的人間喜劇,通過跌茶碗這一細節,將小人物受寵若驚的扭曲心態,描摹盡致。
小說還充分運用了誇張、漫畫化的鬧劇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麵。如浙江巡撫博理堂,自命崇尚理學,講究“慎獨”功夫,卻偏有“叩轅門蕩婦覓情郎”一幕好戲。
《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麵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另外,它是一部優秀的譴責小說,具有詼諧諷刺的現實主義特色。
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連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台、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鑽營,蒙混傾軋。可以說,《官場現形記》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曆史畫卷。
[旁注]
八股 也稱時文、製藝、製義、四書文等,是我國明清兩代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裏麵,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製,人們隻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
捐例 清代朝廷納資捐官的規例。分暫行事例及現行常例兩種。《清史稿·選舉誌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軍需三者,曰暫行事例,期滿或事竣即停,而現行事例則否……大抵貢監、銜封、加級、紀録無關銓政者,屬現行事例。”
榮祿 (1836年~1903年),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清末大臣,晚清政治家。官至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諡“文忠”。編有《武毅公事略》,著有《榮文忠公集》、《榮祿存劄》。
[閱讀鏈接]
李寶嘉在上海辦報時,住在勞合路,即今六合路,那裏妓院林立,流鶯雲集。他特意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老驥伏櫪,流鶯比鄰。
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寶嘉親眼目睹了許多腐敗官員的風月之事,也收集了許多相關的實事逸聞,於是,開始撰寫《官場現形記》。但此時的李寶嘉的生活並不景氣,常常負債。
有一年除夕,討債人接踵而來,他隻得跑到一個茶館躲避。工作的繁重和生活的困頓使他患了最重的肺病,最後因肺病惡化在上海逝世,年僅40歲。
吳趼人寫成影響深遠的小說
吳趼人(1867年~1910年),原名沃堯,字小允,又字繭人,佛山人,筆名有繭叟、野史氏等,尤以“我佛山人”最為著名。生於清代廣東南海,即現在的廣州。清末小說家。
活躍在清代文學時期,代表作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痛史》和《九命奇冤》等。其中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轟動一時,影響深遠,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代表作之一。
吳趼人曾祖父吳榮光官至湖廣總督,祖父、父親均為小官吏。他18歲時離家到來到上海,先在茶館做夥計,又至江南製造局作抄寫工作,月薪微薄。1897年,吳趼人開始在上海創辦小報,先後主持《字林滬報》、《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