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兵家智謀2(1 / 3)

上古時期——兵家智謀2

智勇戰將王翦

王翦,生於戰國時期關中頻陽縣,即今陝西省富平縣。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

秦昭襄王時破趙國都城邯鄲,秦始皇時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白起自殺後,秦昭襄王拜王翦為將,統領大軍。

在拜將之日,王翦在朝廷上大聲地說了自己的意見:“我們不能等,韓魏趙雖然戰勝了大秦的軍隊,但是他們因此也元氣耗盡了。在他們是更需要停戰修養。雖然我們偉大的秦軍也遭受一些挫折,但是我們的元氣未損,同時士氣不衰反漲。”

“更重要的是今年巴蜀穀米大熟,而東方六國正在遭遇蝗蟲災害,他們的國力下降,而我們的國力上升。現在正是我們滅掉六國的最好的時機,時不我待。大王,我們出兵吧!”

秦昭襄王馬上應允。於是,就在秦軍包圍趙都邯鄲數月、損兵折將退卻後不久,王翦率領30萬大軍在各州縣充足的糧草輜重供應下,隻攜帶了輕便的武器就出關而去。

此時,秦軍重裝都已經在各地的前沿等候王翦了,等王翦輕騎軍一到,人馬再和武器結合,就形成了秦軍戰無不勝的戰鬥力。

秦軍此來,一因秦昭襄王親征;二因王翦為將,兵勢極盛,銳不可當。而王翦又是一個善於鬥心的戰將,往往秦軍軍力未到,聲勢就先一步威懾趙軍了。

趙軍在強大的秦軍麵前一觸即潰。幾乎兵不血刃,9九個趙城被取下。麵對孤城邯鄲,王翦實行了三麵的包圍。終於在被困341天後,已經餓得麵黃肌瘦的趙國都城邯鄲人出城門投降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開始親政。他雄心勃勃,決心乘勝追擊,吞並六國,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

楚國地處江南,地大物博,兵源豐富,是個強勁的敵手。這次伐楚,秦王政不得不格外謹慎。

那麼選誰掛帥出征才能萬無一失,一舉成功呢?

秦王政經過反複篩選,認為隻有兩個人可以勝任:一個是年輕有為、血氣方剛的李信;一個是身經百戰、深謀遠慮的老將王翦。權衡利弊,兩人各有長短,秦王政一時猶豫不決。各位大臣又各持己見,莫衷一是。

於是秦王政決定親自和兩人當麵對策,再作決定。

秦王政坐殿,問李信:“攻打楚國,需多少人馬?”

李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回答說:“不過20萬!”

秦王政又回頭問王翦。

王翦沉思片刻,回答說:“以臣之見,非60萬人馬不可。”

秦王政聽完沉思了一會,笑了笑,對王翦說:“王將軍到底是老了。”

秦王政即刻任命李信為帥,即日出征討伐楚國。

王翦看著秦王政對剛愎自用的李信深信不疑,必敗無疑,本想再諫,又怕弄不好還會引起秦王政的懷疑,招來殺身之禍。就向秦王政請求告老還鄉。

秦王政以為王翦年老無用,寒暄幾句,也不強留。

李信一路耀武揚威,根本不把楚軍放在眼裏。

楚軍看李信年輕氣盛,如此狂妄,不覺心中暗喜。他們有意誘敵深入,佯裝潰退。

李信求功心切,輕敵冒進,長驅直入。

楚軍避實就虛,迂回運動,乘秦軍不備,突然出擊,切斷其後路,使秦軍首尾不能照應,連斬秦將7員。李信陷入楚軍重圍,多虧眾將拚死相救,才得逃脫。

秦王政聞訊,十分震驚,這才恍然大悟,深悔自己耳目不明,用錯了人,寒了老將軍王翦的心。

秦王政親率人馬到王翦的故鄉頻陽,向王翦賠禮道歉。

王翦借口有病,不見。

秦王政在頻陽整整等候了3天。秦王政明白王翦有氣,再三賠罪,但王翦仍不肯答理。

秦王政心想,按王翦的為人不該如此,於是說:“莫非將軍有什麼難言之隱?盡管說,朕一概答應就是了。”

王翦這才說:“大王如果一定要臣出征,仍非60萬人馬不可。”

秦王政滿口答應。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鬥意誌,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誌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

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

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隻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

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國都城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被俘。

接著,秦軍在王翦指揮下,馬不停蹄地渡過長江,占領了吳越之地。

第二年,王翦便平定了楚國的屬地,統一了長江流域。秦在楚地設南郡、九江郡和會稽郡。

王翦得勝班師回到秦都鹹陽,秦王政為他舉行慶功宴會。在慶功宴會上,王翦向秦王政要求告老還鄉。

此後,王翦便回到家鄉,過著農耕生活,終老於家。

[旁注]

邯鄲 位於河北省南端。邯鄲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一天下後,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

李信 戰國末期的秦國名將,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後領兵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大破,之後李信是行蹤便不見於史書。為漢“飛將軍”李廣的五世始祖。

壽春 位於安徽省六安市,坐落於淮河中遊南岸。壽縣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壽春為壽縣縣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自陳遷都壽春。壽春古城建築以其獨特的魅力享譽海內外。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嬴政,也稱趙政。秦莊襄王之子。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在位37年,稱王25年,稱帝12年。他統一了古代我國,結束了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麵,對我國和世界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呂不韋 (?~前235年),出生於衛國濮陽。在趙國邯鄲經商時結識質於邯鄲的秦王孫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遊說秦國立子楚為嫡嗣。後做秦國丞相。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還組織編寫了《呂氏春秋》。

項燕 (?~公元前223年),楚國下相,即今江蘇省宿遷人,戰國末年楚國著名將領。他是抗秦名將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曾大敗秦將李信。

[閱讀鏈接]

王翦出生在一個武將世家,很早就識得刀槍。

那時諸侯爭雄,為了爭奪土地和人民,各國鉤心鬥角,到處發動戰爭,燒殺搶掠,戰士白骨暴野,百姓生靈塗炭。

看著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的大地,慘遭荼毒、流離失所的百姓,青少年時代的王翦心裏十分難過。他決心練飛好武藝,熟讀兵書,將來報效國家,平定天下。

剛滿18歲,王翦就報名應征,馳騁於疆場。在成長過程中,王翦認真研究孫武的兵書,對統兵作戰有自己的理解,對戰爭的見地每每讓人刮目相看。

德聖武神廉頗

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今山西省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由於列國史書都已經被秦始皇焚燒,從僅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廉頗對國家赤膽忠心,不畏生死,對個人寬宏大度,心地純淨,以至於被後人譽為“德聖”、“武神”、“國棟”。

趙惠文王剛執政趙國時,七國之中以齊國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衝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

由於趙國廉頗的抵抗,秦被迫改變策略,於公元前285年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

在這個過程中,廉頗於公元前283年帶趙軍伐齊時,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躍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

秦國當時之所以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名揚列國。

在廉頗帶趙軍伐齊時,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願意用15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並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