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兵家智謀2(2 / 3)

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商量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

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

廉頗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30天,若30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

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為趙王大壯行色。再加上藺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

最終,趙王平安歸來。

澠池之會後,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就拜他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作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擴疆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隻動動口舌卻位高於自己,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讓的態度,這讓廉頗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

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所體現的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公元前276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攻陷9城,次年廉頗再攻也取得了不小的戰果。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長時間不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執政。這時,秦國采取範雎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

公元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

這時,趙國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隻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

在當時,秦軍已切斷了長平南北聯係,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

麵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肅部眾,堅壁不出。

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麵從事戰場運輸,一麵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3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

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

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製訂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

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白起率兵攻趙。結果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了趙括,致使趙國損失近50萬精銳部隊。

秦在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但趙王對於事後的割地決定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並於公元前259年10月間兵圍都城邯鄲,邯鄲軍民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正月,此時邯鄲被圍將近4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

10月,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趙軍依舊不屈地抵抗著。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隊所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氣質、血氣尚武的傳統、同心誌協的風氣是多麼的重要。

此時,燕國丞相栗腹以給趙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偵探趙國虛實。

栗腹回國後向燕王建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燕將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

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決意發兵攻趙國。他派栗腹為將,領兵60萬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栗腹令部將卿秦率軍20萬攻代,自率主力40萬攻鄗。

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統兵13萬前往抗擊。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困乏,遂決定采用各個擊破的方略。

廉頗令樂乘率軍50000兵士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救,自率軍80000兵士迎擊燕軍主力於鄗。趙軍同仇敵愾,決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衝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

攻代燕軍聞聽攻鄗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趙將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兩路燕軍敗退。廉頗率軍追擊250千米,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

燕王隻好割讓5座城邑求和,趙軍始解圍退還。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

在此戰中,趙軍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之弊,趙軍同仇敵愾利,對來範之敵予以痛擊,最後取得勝利。這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這次戰鬥提升了趙國於七國中地位,鍛煉了趙軍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恢複了作戰的自信,增強了趙國實力和國家安全係數,發現並鍛煉了趙國將領。

在此戰中,一批新的戰將脫穎而出,讓趙人看到除了老將廉頗外還有更多優秀的將軍,趙國的中興似乎仍有希望。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打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離趙投奔魏國大梁。

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

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4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

廉頗的仇人郭開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使者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麵前一頓飯吃了一鬥米,10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

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去了3次廁所。”

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了。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常常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

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年約85歲。10多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

[旁注]

和氏璧 又稱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省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楚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美玉。與隨侯珠齊名,共為天下兩大奇寶。

範雎 (?~公元前255年),也叫範且,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後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上黨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古時對長治的雅稱。《荀子》稱為“上地”。“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麵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

郭開 名偃,是趙悼襄王身邊的紅人,也是趙國的兩朝元老。雖談不上威名赫赫,論其個人官場活動能力和辦事手段,在趙國近200年曆史上,還是不可忽視的一個人。比如對白起、廉頗的讒言,就導致了兩人命運發生了根本性逆轉。

栗腹 戰國末期燕國人。燕國丞相。曾經勸燕王攻趙國,自己和卿秦率兵攻打,結果自己和卿秦雙雙被俘,留在趙國。

樂乘 戰國時代趙國名將。原在燕國為將。公元前251年,燕國攻打趙國,趙將廉頗大敗燕軍,燕國相栗腹和樂乘被俘虜,樂乘棄燕歸趙。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趙悼襄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攻樂乘,樂乘離開,廉頗流亡魏國。

藺相如 (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今山西省柳林孟門人,另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閱讀鏈接]

戰國時,趙國為抗擊秦軍,派大將廉頗屯兵長平。

據說有一天,廉頗到摩天嶺察看陣地,發現山腰有大量黃沙。為迷惑秦軍,廉頗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葦席,在山中部修起一座座“糧倉”,又暗令士卒於夜間拉運黃沙,裝入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