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兵家智謀1(1 / 3)

上古時期——兵家智謀1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各諸侯國間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方式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指揮作戰的專職軍人,他們都是各個諸侯國所倚重的優秀兵家。

戰爭中的“詭道”是智慧的代名詞。堪稱兵家的人總是智勇兼備,用兵布陣正奇相依,變化無窮,而春秋時期將帥們的戰爭實踐,代表了我國上古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有英雄的民族是值得驕傲的。這些“詭道”兵家就是後世所津津樂道的英雄。

兵學鼻祖孫武

孫武(約前535~?),字長卿。生於春秋時期齊國樂安,即今山東省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13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孫武也被後人尊稱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原來是齊國人,由於避難到了吳國。為了施展生平所學,他拿著自己所著的兵書,去求見吳王闔閭,讓自己領兵打仗。闔閭想要伐楚,正需要孫武這樣的人才,再加上有伍子胥的推薦,於是就接見了孫武。

闔閭和孫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覺得孫武是個難得人才,最後正式任命孫武為大將。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吳國大夫伍子胥和上任不久的大將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鍾吾國、舒國。

這時,闔閭想要直接攻克楚都郢,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一支勁旅,非鍾吾國和舒國可比。我軍已連滅兩國,現在人疲馬乏,軍資消耗很大,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

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闔閭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

於是伍子胥和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對楚國進行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國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蔡國,這給了吳軍伐楚的借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0000名精兵,乘坐戰船,直趨蔡國與楚國交戰。

楚軍見吳軍來勢凶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沔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

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

就這樣,孫武在30000名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名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隨後攻入楚國的國都郢。

孫武以30000名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被迫遷都。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還計劃征服越國。隻是眼下時機未到,正在抓緊準備。

公元前496年,闔閭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就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不料,勾踐主動迎戰,施展巧計,把吳軍殺得大敗,吳軍倉皇敗退。

闔閭也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斬落了腳趾,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後葬蘇州虎丘山。

闔閭去世後,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10萬名精兵迎戰於夫椒。

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大敗越軍。勾踐隻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向北方中原地區進逼。

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

公元前482年,孫武隨同夫差又率領著數萬名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爭得霸主的地位。

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製訂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嚭。

與此同時,越王勾踐為了消沉吳王鬥誌、迷惑夫差,達到滅吳目的,一方麵自己親侍吳王,臥薪嚐膽;一方麵選美女西施入吳。

西施入吳後,夫差大興土木,建築姑蘇台,日日飲酒,夜夜笙歌,沉醉於酒色之中。

孫武、伍子胥一致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複,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養奸,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撥,不理睬孫武、伍子胥的苦諫。

由於伍子胥一再進諫,夫差大怒,製造借口逼其自盡。伍子胥自盡後,夫差又命人將他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裏,扔到江中,不給安葬。

伍子胥的死,給了孫武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孫武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便悄然歸隱。

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終於完成了兵法13篇。

孫武死後,他的後世子孫孫臏把孫武的用兵思想廣為傳播並發揚光大。

[旁注]

沔水 又名漢水、襄河,初名漾水,也稱漾川。現在稱漢江。《尚書·禹貢》記載:“番塚導漾,東流為漢。”即指此。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是漢朝的發祥地,“大漢民族”、“漢文化”、“漢學”、“漢語”這些名稱,都是因有了漢朝才定型的。

夫差 (?~前473年),又稱吳王姬夫差,闔閭之子。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在位。在位期間,開鑿邗溝,發展長江下遊,又破越敗齊,稱霸一時。

黃池 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城南。據《封丘縣誌》記載:“(周穆王)東遊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叫黃池。曆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就在這裏舉行。今僅存古黃池碑一通,建磚砌碑樓加以保護。

闔閭 (?~前496年),又稱闔廬,姓姬名光。吳王夷末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時吳國第二十四任君主,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政治家,同時也是春秋史上武功最強盛的霸主,興盛吳國,大破楚國,稱雄一時。

伍子胥 (?~前484年),名員,字子胥。周代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謀略家和軍事家。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遂成為諸侯一霸。後來,繼承王位的吳王夫差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勾踐 (?~前465),姓姒,名勾踐,又名菼執。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到吳國侍奉吳王,以麻痹吳王。後來發憤圖強,一雪前恥,並終成強國。

西施 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紹興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西施也與南威並稱“威施”,均是美女的代稱。吳越爭霸中,西施是勾踐迷惑夫差的一件重要工具。

孫臏 孫武的後代。我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閱讀鏈接]

有一次,吳王闔閭問孫武能不能訓練女兵,孫武說可以,於是吳王便撥了100多名宮女給他。

孫武把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然後交給她們一些軍事基本動作和口令。但孫武連續兩次發令時,宮女們都隻顧嬉笑,不聽指揮。

孫武便下令把隊長拖去斬首。

吳王向孫武求情,但孫武堅持認為,任何人違犯了軍令都該接受處分,結果還是把隊長給殺了。宮女們見他說到做到,都嚇得臉色發白。第三次發令,沒有一個人敢再開玩笑了。

兵家代表吳起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生於衛國左氏,即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政治家和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

著有《吳子》一書,《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我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吳起是戰國時期衛國人,他為了有所建樹,曾經在魯國拜孔子的徒孫曾申為師,後來又去魏國拜“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為師。

吳起在魯國時,齊國於公元前412年進攻魯國,魯穆公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殺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