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韓、魏兩國聯軍的戰爭中,秦國方麵兵力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方麵韓軍勢單力薄,希望魏軍主動進攻,而魏軍倚仗韓軍精銳,想讓韓軍打頭陣。
秦軍主將白起利用韓、魏兩國聯軍想保留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的弱點,先設疑兵牽製韓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軍。
魏軍的戰敗,致使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擊,取得大勝。
在伊闕之戰,秦軍共斬首24萬,占領5座城池。魏軍主將公孫喜被俘後遭處決。白起因功升任國尉。
稍後,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至幹河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城;攻下垣邑,但沒有占領。
公元前291年,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奪取了宛、葉。公元前289年,白起率軍奪取了蒲阪、皮氏等魏國大小城池61座。
公元前282年,白起率軍攻打趙國,奪取了茲氏和祁。次年,又奪取了藺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趙國,奪取了代和光狼城。
這時,白起在分析了秦楚兩國形勢後,決定采取直接進攻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於公元前279年率軍沿漢水東下,攻取沿岸重鎮。
白起命秦軍拆除橋梁,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並在沿途尋找食物,補充軍糧。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將士隻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鬥誌,因而無法抵擋秦軍的猛攻,節節敗退。
秦軍長驅直入,迅速攻取漢水流域要地鄧城,直抵楚國別都鄢城。鄢城距離楚國國都郢很近,楚國集結重兵於此,阻止秦軍南下。
就在秦軍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蠻河河水從西山長穀自城西流向城東的有利條件,在鄢城500米處築堤蓄水,修築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經河水浸泡的鄢城東北角潰破,城中軍民被淹死數十萬人。
攻克鄧、鄢城後,白起又率軍攻占西陵。隨後不久,白起隨秦昭襄王參加了澠池之會。
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
此戰秦國占領了楚國洞庭湖周圍的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陸的大片土地,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蜀郡郡守張若為副將,奪取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在春申君的調解下,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盟休戰。
公元前262年,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軍散布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
趙括隻懂得紙上談兵,沒有多少實戰的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秦昭襄王親至河內,悉發成年男子到長平助戰。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拚死突圍,趙括被射死,白起收趙降兵40餘萬。
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並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征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就要臨降了。
後來,白起因主張放棄攻打趙國,與秦昭襄王意見相左。秦昭襄王不聽從白起的勸告,於公元前258年派兵攻打邯鄲。趙國軍民奮起反抗,秦軍主將陣亡,最後也沒有取得什麼成果。
此時,秦昭襄王又派人動員白起說:“現在趙國士兵死於長平之戰的有十分之七八,趙國虛弱,希望您能領兵出戰,一定能消滅趙國。您以少敵多,都能大獲全勝,更何況現在是以強攻弱,以多攻少呢?”
白起說:“秦國在長平大敗趙軍,不趁趙國恐慌時滅掉它,反而坐失良機,讓趙國得到時間休養生息,恢複國力。現在趙國軍民上下一心,上下協力。如果攻打趙國,趙國必定拚死堅守;如果向趙軍挑戰,他們必定不出戰;包圍其國都邯鄲,必然不可能取勝;攻打趙國其他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奪趙國的郊野,必然一無所獲。我隻看到攻打趙國的危害,沒有看到有利之處。”白起從此稱病不起。
秦昭襄王聽到派去的人回來彙報,極為震怒,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消滅趙國嗎?”
於是發兵攻打趙國。結果秦軍包圍趙都邯鄲八九個月,死傷人數很多,也沒有攻下。
趙軍不斷派出輕兵銳卒,襲擊秦軍的後路,秦軍損失很大。這時白起說:“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
秦昭襄王得知後大怒,親自去見白起,強迫他前去赴任。
白起叩頭對秦王說:“我知道出戰不會取得成功,但可以免於獲罪;不出戰雖然沒有罪過,卻不免會被處死。希望大王能夠接受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在國內養精蓄銳等待諸侯內部產生變故後再逐個擊破。”
秦昭襄王聽後轉身而去。
秦昭襄王免去了白起的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士卒,命其離開鹹陽。但白起患病,沒有立即動身。過了3個月,前方秦軍戰敗的消息接踵而來,秦昭襄王更加憤怒,於是驅逐白起。
白起走出鹹陽西門5000米,接到秦昭襄王派使者賜給他的一把劍,命他自盡。
白起仰天長歎道:“我到底有什麼過錯竟落得這般結果?”
過了一會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的士兵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了。”
白起隨後自殺。
白起被賜死後,秦國人都同情他有功無罪而死,大小城邑都祭祀他並自發在鹹陽為其修建祠堂。至秦朝建立後,封其子白仲於太原,白起的後代子孫世代為太原人。
後人總結出白起作戰有4個特點:
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
二是為達到徹底殲滅敵人的目的,強調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利後追殘敵不過5000米,顯然前進一步。
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
四是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應對手段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故而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白起是我國曆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35年。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中說,因為白起的存在,六國不敢攻秦。一個將領到了這樣的一種地步,這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舉世之功。
[旁注]
秦昭襄王 (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嬴姓,名則,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諡號“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繼續擴張。昭王在位時間長久,任用包括魏冉、範雎、白起等名臣,治軍備戰,富國強兵,使秦國奠定了將來一統天下的基礎。
左庶長 爵位名。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級。左庶長是秦國沿用了幾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實權也是最重要的軍政大臣。在秦國的兩個庶長中,左庶長為首,右庶長次之。商鞅曾擔任左庶長職務。
大良造 又稱大上造。秦孝公時為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秦惠文王之後為爵名,位列二十等軍功爵製第十六位。秦國一些立有軍功者或名臣都獲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孫衍、白起等。
楚頃襄王 簡稱楚襄王,姓名熊橫。楚懷王之子,生母鄭袖。楚頃襄王在位期間,淫樂無度,“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秦昭襄王詐以公主許配給楚頃襄王,屈原長跪城外力諫不果。秦軍趁頃襄王開城迎親,長驅直進,攻入楚都郢,時為前278年。屈原投河自盡。
春申君 本名黃歇。楚國江夏人,我戰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嚐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遊學博聞,善辯。公元前262年,被封為春申君。
商鞅 (?~公元前338年),又稱公孫鞅,衛鞅,因封於商地,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衛國國君的後裔。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軍事統帥,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約公元前87年),字子長。生於西漢時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西南靠近龍門。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被後人尊為“史聖”。
[閱讀鏈接]
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
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
當白起剛剛成年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聰明好學,勤於思考,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既有軍事理論,又具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熟練掌握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傑出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