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慶
文+陳茜、劉惟宇
如此大費周章的溜出校門,倒沒有太多複雜的理由,“其實就是出去閑溜達。”一般是活動範圍就在人和街附近,偶爾來了興致也會穿過大溪溝菜市場,越過人民大禮堂廣場,然後在棗子嵐埡的街巷中亂躥。或者一路爬坡上坎走到觀音岩,跑到枇杷山上或者朝解放碑行進,這種行進基本上是漫無目的,惟一要擔心的是在某個小巷會不會被相熟的老師抓住。許多年後,迷霧又回到了大溪溝,如今的巴蜀校園已經看不出多少當年的樣子了,不過那些通往校外的小道還在,不知道學生們會不會沿著它們,繼續在大溪溝的街巷中飛馳。
食在巴蜀的日子裏
除了溜達之外,學生溜出校門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吃,“實際上,從張家花園到人和街這段路,幾乎成了巴蜀學生的第二個食堂。”迷霧至今不忘的是後門的“假女兒麵”,這裏是巴蜀學生經常光顧的食肆,得名是因為老板聲音尖細,所以被學生私下裏這麼稱呼。這裏的麵食味道一般,盒飯倒是相當不錯,一盒3元,2葷3素還可以添菜,而海帶燒肉的味道至今都難忘。
“假女兒麵”對麵有一家做蛋餅的攤子,老板是位大娘。因為生意實在太好,現成的蛋卷不一會兒便能賣完。迷霧感歎那位大娘做蛋卷的手法簡直是藝術:一口燒好的平底鐵鍋,調好的蛋液往裏麵一滾,不一會兒蛋皮就能成形,然後鋪上自己做的餡料,三兩下把包好餡的蛋皮疊成長方形,蛋卷便做好了,整個過程不超過20秒。蛋卷餡料種類很多,有麻辣的三絲,也有肉末豇豆。但最受歡迎的是醬肉,宰成顆粒狀的精瘦肉,搭配切成小丁的豆腐幹,是他吃過最好吃的醬肉餡。在2002年左右的巴蜀校報上有人寫過評論:“這個蛋餅攤,溫暖了巴蜀師生的腸胃。”
至於人和街上的陳氏麵莊和哈爾濱餃子館就是迷霧平日不能常去的地方了。前者是一家麵館,在那個小麵普遍1.5元,牛肉麵不過3元的年代,它家的牛肉麵已經賣到了8元的“天價”,但是這裏的紅油抄手味道相當不錯,類似成都的龍抄手,作料中混入了芝麻醬,入口相當醇厚,還帶著一絲回甜。至於哈爾濱餃子館,餃子倒不算太貴,不過店內的東北菜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些奢侈,畢竟3個年輕人輕輕鬆鬆就能解決的一份鍋包肉,一頓餃子飯錢,在張家花園上那家著名的“假女兒麵”可以吃一周的盒飯了。
那時黃花園附近還有一家大名鼎鼎的田園酒家,主要是吃青蛙的地方。迷霧跟著父親去吃過幾次,典型的江湖菜色,不過當時可是聞名全市,每天都有無數的車停在那個不起眼的小巷子外麵。老板處理青蛙的手段相當多,剁椒蛙、香辣蛙應有盡有,在那個口味遠遠沒有如今重的年代,那種刺激的味道確實讓人印象深刻。有意思的是,許多年後,迷霧在渝北遇見這位老板,在他的新店當中,居然遇到了許多年未見的老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