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慶
文+陳茜、劉惟宇
迷霧回到大溪溝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這些當年的美食。有些遺憾的是,蛋卷鋪子早已不在,現在的學生們已經無福消受。不過陳氏麵莊還在,它們家的牛肉麵價格終於和市場看齊,而紅油抄手還是那麼美味。至於張家花園上的“假女兒麵”,老板還是當年的模樣,吆喝起來聲音依舊尖聲細氣的,不過他似乎已經記不得,許多年前,迷霧曾經在他們家吃了整整一個學期的午飯。
三峽博物館裏的大世界
鍾穀菁與大溪溝的牽連還得從8年前說起。2007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正在籌備了一場《印度瑰寶展》的臨時展覽。為了讓遊客能夠更細致地了解《印度瑰寶展》的內容,三峽博物館決定招納一批臨時誌願講解員。鍾穀菁的朋友就在這個被招納的誌願者名單中。事後,鍾穀菁通過朋友了解了此事,而三峽博物館在這次活動中也看到了誌願者在展覽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遂決定正是對外招收誌願者。於是,鍾穀菁就成了三峽博物館的第一批誌願講解員。
在采訪中,鍾穀菁告訴筆者,她當誌願講解員的初衷僅僅是為了逃避本身的工作。但當她真正進入到誌願講解員這個角色之後,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三峽博物館裏的展品她連一件也不認識,要背誦幾萬字的講解稿再講給觀眾聽,對連中國有幾個朝代都說不清楚的鍾穀菁來說,實在太難。
但真正的困難還不是背誦各個展廳的講解稿,而是來自觀眾的提問。比如漢代鹽井畫像磚,講解稿上麵介紹它是反映了巴人製鹽過程的畫像磚。但是,熱心的觀眾就會問鍾穀菁:“這很重要嗎?為什麼它反映的史料價值很重要?”隨後,鍾穀菁就會去了解,“哦,原來漢代內陸地區缺鹽,巴蜀地區能夠獨立製鹽,這對巴蜀製鹽業乃至巴蜀的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接下來,問題又來了,“那麼,這一塊井鹽畫像磚反映的是巴蜀哪個地方哪家製鹽廠的製鹽過程呢……”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環環相扣。為了不被觀眾問得啞口無言,鍾穀菁私下裏就必須不停地查找相關資料,來豐富自己。
她把自己比作一張海綿,將博物館比作一片海洋,鍾穀菁不停地吸收著博物館給予她的知識。在博物館當誌願講解員的日子裏,讓她仿佛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她說:“隻有博物館是最了解曆史的地方,它裏麵的曆史文物恒定地記錄著那個年代的真實細節。所以生活在博物館這些文物中間,就是生活在真正的曆史中,麵對著它們,我看到了‘小我’的渺小,當我看到這一點時,我才認識到了真正的自己。”說著她向筆者強力推薦,務必靜下心來,去三峽博物館看看。
韓寒一直標榜:“我想和世界談一談。”而鍾穀菁通過當誌願講解員的經曆,希望的是:“世界和我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