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慶人眼中的大溪溝(5)(1 / 1)

最重慶

文+陳茜、劉惟宇

《卯城》中的老城記憶

年少的塗國洪最常出沒的地方是馬鞍山一帶,這是大溪溝一帶地勢最高的地方,在這裏塗國洪和小夥伴們可以玩到一種驚險而又刺激的遊戲——滑輪車。這種車其實就是一塊木板加上幾個輪子,小而輕便,就成了當時重慶孩子中最流行的“耍事”。雖然危險係數也很高,塗國洪說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車毀人亡”,但是那種慣性和加速度以及你追我趕帶來的驚心動魄,無疑是當時孩子們最喜愛的極度刺激。可以想見,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大溪溝,孩子們的尖叫聲伴隨著滑輪貼地飛旋發出的“嘩嘩”聲響,在馬鞍山上回蕩。

除了滑輪車還有踩高蹺。在一般人看來,在平地上踩高蹺已經相當厲害,但是張家花園的人們顯然把踩高蹺上升到了一種藝術,不僅可以用高蹺在平地上通行無礙,在坡坡坎坎之上都能如履平地。塗國洪說起其中的高手,可以踩著高蹺下一大坡石坎去到江邊,然後又順著石坎回來。甚至踩著高蹺,肩挑一百多斤的水爬坡上坎都沒問題。

醃風蘿卜幹炒的二刀肉回鍋肉則是他記憶中的家常美食,他至今都記得這道菜的做法,把煮過的二刀肉切成可透亮的薄片倒入燒燙的鐵鍋,再倒下薑蒜,待到肉成卷狀的時候,加入適量的甜醬和郫縣豆瓣,在倒下切成短截的風蘿卜幹,就做好了。晾風蘿卜則是張家花園曾經的一景,據說太陽出來的時候,屋頂上、外牆以及院壩上都會鋪滿待曬的蘿卜塊,遠遠望去,畫麵相當的養眼,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接下來,塗國洪還講述了張家花園上的種種方言俚語、種種市井民俗,以及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民國匪事、袍哥、紅軍、大轟炸……這些老重慶的記憶全都被他寫進了《卯城》一書。雖然成書的時候,他早已經搬離了長大的張家花園,但是他覺得自己早就和張家花園以及重慶綁在了一起,在《卯城》的後記中有這麼一段,“我隻屬於卯城,它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是非常生猛鮮活、荒誕離奇、有鹽有味、天下無雙的中國都市。卯城不能被遺忘,卯城不該被遺忘。”

那些年,我們一起翻的巴蜀校門

站在迷霧辦公室一側,恰好能俯瞰到巴蜀的操場,學生們正在上體育課,跑步的,踢球的,哪怕隔著老遠,都能感受到年輕的氣息。迷霧指著操場回憶,2001年,他第一次背著書包來學校報道的時候,巴蜀連校門都沒有修好,學生們要沿著如今校門旁邊的斜坡進入校園。坡比較窄,一遇到開學或者放假的日子,這條路便會被家長接送孩子的車子擠得水泄不通。學校如今漂亮的塑膠操場,在那個時候還是一片水泥地,作為臨時停車場使用。

那時迷霧是住讀生,每天過著“朝六晚十”的生活,隻有周末的時候才能獲準回家。不過年輕人肯定是耐不住寂寞的,他很快就發現學校不隻有一個校門。廣為人知的有兩條可以出校的路,一條位於學生宿舍上麵的巴蜀大廈,那是教職工小區,學生可以偷偷乘坐電梯到十多樓,來到大廈的“平層”,從這裏可以沿著馬路穿過熙熙攘攘的農貿市場,一直走到枇杷山正街。

另一條學生一般稱為“後門”,就在巴蜀初中教學樓一側,後門的街道往上能一直走到觀音岩骨科醫院,往下走則是人和街。不過讓迷霧慚愧的是,當他在這條山城步道上飛奔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這條街的名字叫做張家花園,在街角一側,佇立著巴蜀的老校門和曾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所在地的棫園。當然還有其他隱秘路線,比如學校食堂旁邊一條雜草叢生的小道或是巴蜀小學旁邊的巷子。迷霧說,“如果你和教學樓下賣開胃粉的老板關係不錯,還能拜托他打開旁邊居民樓二樓緊密的鐵門,那裏同樣可以通往張家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