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慶
文+陳茜、劉惟宇
從張家花園看重慶性格
在塗國洪位於渝北家中的畫室中,有幅關於老重慶的畫作,畫布上鱗次櫛比的老房子一直蔓延到了天邊。老房子中間,有古老的城門和佝僂的老人。這是塗國洪為他的長篇小說《卯城》創作的插圖。
所謂卯城,指代的就是重慶。子、醜、寅、卯,卯就等於四,而重慶是中國第四直轄市。其次,重慶多霧,俗話說“麻麻亮”,像極了卯時(清晨5~7點)的天色,所以他稱重慶為“卯城”。而《卯城》的舞台,是一個叫莊家花園的地方,也就是塗國洪長大的張家花園。
一說起張家花園,塗國洪便開始滔滔不絕。他說張家花園的具體由來如今已經無法考證,不過重慶開埠前,通遠門外這一帶基本是個“棺山坡”。所謂棺山坡,也就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重慶城中那些猝死的無業閑雜人員或是被官府處決的人犯大多就埋在這裏。
不過因為此地離嘉陵江不遠,地勢又坐南朝北,草木生得蔥鬱,風景著實不錯。便有人將此地買下,更名怡園,又名魏家花園。後來,魏家花園易手給了川軍師長王纘緒,又用回了當年張家花園的老稱呼。1933年,王纘緒在這裏興辦了大名鼎鼎的巴蜀中學,而富商劉子如也在此處捐辦了張家花園孤兒院,這是重慶曆史上第一家私立孤兒院。隨著這一校一園的設立,張家花園周邊漸漸就有了人氣。
到了1937年,全國各地的人們跟隨著國民政府往陪都重慶躲避戰亂,重慶城開始往通遠門外擴張,張家花園的優越風景被不少有錢人看中,於是紛紛選擇此地安家。連帶著央行印鈔廠、黨政機關、軍統處、科研機構、抗戰文藝協會也一並進駐,張家花園的人氣達到了頂峰。
有了富人,當然還要有幫工。長工短工、手藝人、商販一窩蜂跟到了張家花園。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隨之而來的還有社會上的袍哥、江湖術士以及無業混混。一時間,張家花園三教九流雲集,好不熱鬧。
這種熱鬧的狀況甚至一直持續到了塗國洪出生的50年代。在塗國洪看來,張家花園代表著重慶民俗文化的縮影,這條街巷中的人們來自全國各地,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社會身份,生活習慣方麵的差異更是時有碰撞,但最終呈現出的都是一種生猛但是鮮活的性格。他在《卯城》的前言中寫過:“重慶是水碼頭,水碼頭必然是各色人等一鍋煮。走進了張家花園也就等於走進了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