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苑栽培—古代園藝1(2 / 3)

溫室栽培 園藝作物的一種栽培方法。溫室栽培就是用保暖、加溫、透光等設備,如冷床、溫床、溫室等,運用相應的技術措施,保護喜溫植物禦寒、禦冬或促使生長和提前開花結果等。這一技術在低溫嚴寒的北方從古代就得到了普及。

嫁接技術 嫁接是植物的人工營養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接上去的枝或芽,叫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砧木或台木。嫁接後成為植物體的上部或頂部;砧木嫁接後成為植物體的根係部分。

太官 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屬少府。兩漢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時太官掌百官之饌,屬光祿卿。北齊、隋、唐因之。宋代以後,皇帝膳食歸尚食局,太官隻掌祭物。太官之名,早在漢代就見之於器物上了。

張騫 (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人,即陝西城固縣。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環狀剝皮 為了證明隻有木質部才有輸水作用所進行的方法。即把樹幹形成層外側的部分作環狀剝下,而隻留下木質部,來自根水分的上升未被阻礙,因而也未發生萎蔫。這個方法也被用於研究成花激素等微量物質的移動。

蔡襄 (1012年~1067年),字君謨,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宋代官員,諡號“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

陳淏子 字扶搖,自號西湖花隱翁。清代園藝學家,我國重要的園藝學古籍《花鏡》的作者。他為使人了解花卉種植的方法,通過向花農、花友調查訪問,並結合對曆代花譜的研究,寫成《花鏡》一書。對前人經驗有科學總結和精辟見解,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園藝專著。

[閱讀鏈接]

西漢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張騫,曾經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促進了我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

在互通有無的交流過程中,西域的植物特產如苜蓿、葡萄、石榴、胡麻即芝麻、胡豆即蠶豆、胡瓜即黃瓜、大蒜、胡蘿卜等傳到我國,豐富了我國古代作物栽培內容,促進了古代園藝業的發展。

張騫出使西域,對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完全可稱之為我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國古代果樹園藝

果樹是能提供可供食用的果實、種子的多年生植物及其砧木的總稱。我國是世界果樹起源中心之一,原產的果樹種類繁多,栽培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距今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曆史。

我國古代在果樹園藝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建立果園、培育良種、栽培技術、果樹管理,以及果實采收等方麵,經驗豐富,技術成熟。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我國古代果園出現很早,在建園時除對果園進行一些保護措施外,還注意到了各方麵的條件。

《詩經》中已有“園有桃”、“園有棘”、“折柳樊圃”、“無逾我園”等詩句。說明周代已有專門栽培果樹的“園”和專門栽培蔬菜的“圃”,在圃的周圍栽植柳樹作藩籬,推測園的周圍也可能有藩籬。

《三國誌·魏書·鄭渾傳》中明確記載了果園的四周栽植榆樹為綠籬。南北朝時,《齊民要術》中有專篇討論果園綠籬的培植,其時用作綠籬的樹種有酸棗、柳、榆等。

到了明代,用作果園綠籬的樹種很多,除以上幾種外,據《農政全書》記載,還有五加皮、金櫻子、枸杞、花椒、梔子、桑、木槿、野薔薇、構樹、枸橘、楊樹、皂莢等。

明代人們已注意到,林木可改變小氣候,《農政全書》提出在果園的西、北兩側營造竹林可以遮擋北風,從而有利於減輕園中果樹的凍害。

我國古人在建立果園時已注意到自然環境,做到適地適種。早在戰國時,人們已對土壤進行觀察與分類,《管子》中提出不同的土壤適宜栽培的果樹種類各不相同;《周禮·地官》中已注意到,地勢不同,所宜栽培的果樹種類也各異。

南北朝時,更進一步注意到合理利用土地,《齊民要術》主張,在不宜栽培大田作物的起伏不平的山崗地可用來栽培棗樹。宋代《避暑錄話》已提到,在山坡栽培果樹,應注意坡向,並應修成梯田。

古人在建園之初還考慮灌溉條件,《農政全書》提出可於園中適當地點鑿池蓄水,即便於果樹灌溉,也可兼營養魚。鑿池所起之土,可堆於園的西、北兩邊,築成土阜,營建防護林。

在果樹栽植技術方麵,我國古代強調果樹栽植距離應該因樹種而異。例如李樹的栽植距離,在漢代《僮約》、南北朝時《齊民要術》、清代《齊民四術》等文獻中,都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總起來看是以“枝不相礙”為準。

古人已注意到,果樹中有雌雄異株的樹種,如銀杏等。宋代《瑣碎錄》指出,這類樹種,必須雌雄同種方能結實。

果樹移栽的具體操作方法,在《齊民要術》中有較全麵的論述,其後曆代典籍中也時有述及。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栽植穴要適當挖得深寬一些;二是掘取苗木應盡量多帶原土;三是苗木放入栽植穴時,要保持原來的方向;四是苗木植入栽植穴時,要注意使根部舒展;五是覆土應使苗木的根與土壤密接,勿留空隙;六是適當修剪樹苗木,以減少蒸發;七是覆土到最上麵並保持土壤鬆軟,以減少蒸發;八是栽好後,切勿再搖動樹幹,最好立支柱扶持,以防風吹搖動樹幹。

總之,要盡量避免使苗木受傷,則可保證移栽成活。古代有“移樹無時,莫教樹知”的諺語,是對樹木移栽技術的形象概括。

果樹移栽的時間,對落葉果樹,漢代的《四民月令》說,宜在農曆正月的上半月;《齊民要術》則認為,移栽最好的農曆正月,二月也可以,三月最差,總的原則是寧早勿晚,並提出可以根據當地的農候,靈活掌握移栽的適期。例如棗樹以在葉芽萌發如雞嘴伏時移栽最適合。而常綠果樹,則宜在天氣轉暖後移栽。

我國古代,在果園土壤管理、施肥、灌溉排水等方麵,創造了一定的經驗。

對於果園土壤管理,《齊民要術》對黃河中下遊栽培的多種落葉果樹的論述中反映,古代在果樹栽植後,一般不耕翻土壤,但對中耕鋤草卻相當重視。對常綠果樹也是這樣。例如《避暑錄話》便主張柑橘園中要常年耘鋤,令樹下寸草不生。

元代《農桑衣食撮要》提到,農曆正月果樹發芽前,在樹根旁深掘土,切斷主根,勿傷須根,再覆土築實,則結果肥大,稱為“騙樹”。

其後的典籍中也常有此記述,隻是“騙”或寫作“善”。方法有點像後來遼南果農在蘋果栽培中應用的“放樹窠子”。

對於果樹施肥,《齊民要術》提到,桃樹施以腐熟的糞肥,可以增進桃果的風味。宋代《橘錄》說,橘樹在冬、夏施肥,則“葉沃而實繁”。

明清時期的典籍如《竹嶼山房雜部》、《花鏡》等對果園施肥有較全麵的論述。指出在果樹萌芽時不宜施肥,以免損傷新根;開花時不宜施肥,以免引起落花;坐果後宜施肥,以促進果實膨大;果實采收後宜施肥,以恢複樹勢;冬季應施肥,以供來年樹體發育。

古代果園施用的肥料主要為有機質肥料,如大糞、豬糞、河泥、米泔等。

對於果樹灌溉排水,古籍中這方麵的論述雖不多,內容卻比較切實。例如宋代《橘錄》中提到,幹旱則橘樹生長受礙,雨水過多則果實開裂或風味淡薄。所以橘園應開排水溝以防雨澇,遇旱應及時澆灌,並且指出,可結合灌溉進行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