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苑栽培—古代園藝1(1 / 3)

古苑栽培—古代園藝1

園藝就是園地栽培。在古代,果樹、蔬菜和花卉的種植常局限於小範圍的園地之內,與大田農業生產有別,故稱為園藝。

園藝作物主要有果樹、蔬菜和觀賞植物三大類。因此,我國古代園藝可相應地分為果樹園藝、蔬菜園藝和觀賞園藝。

園藝業是農業種植業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在果樹繁殖、蔬菜栽培、名貴花卉品種的培育和栽培技術,以及在園藝事業上與各國的廣泛交流等方麵卓有成就。對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改造人類生存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古代園藝發展

先秦時期,最初農藝和園藝尚無明顯分工,周代園圃開始作為獨立經營部門出現,當時園圃內種植的作物已有蔬菜、瓜果和經濟林木等。

秦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一些園藝作物如桃、杏等被傳至西方;同時也從外國引進了大蒜、黃瓜、葡萄、石榴、核桃等。

南北朝時在果樹的繁殖和栽培技術上有不少創造發明。唐宋以後,園藝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新品種逐漸增多,中外交往更加頻繁。

園藝業是農業中較早興起的產業。在遠古年代,人們為了生存而采集野生植物,最早被采集的是野生的蔬菜植物,因為這類植物可食時間長,有的食葉,有的食根或嫩莖。由采集到栽培,首先也是這些植物。

在我國的黃河流域,神農氏時期我們的先民已開始引種馴化芸薹屬植物白菜、芥菜,栽培桃、李、橘柑等果樹以及禾穀類糧食作物。

新石器時期遺址西安半坡原始村落中發現的菜籽,距今7000多年。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中,發掘出7000年前的盆栽陶片,上麵有清晰的花卉圖案。

考古發掘還證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前,我國已有了種植蔬菜的石製農具。

在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載了多種蔬菜、果樹和觀賞園藝植物,如葫蘆、韭菜、山藥、棗、桃、橙、枳、李、梅、獼猴桃、菊、杜鵑、竹、芍藥、山茶等。當時的先民已講究園藝植物播種前的選種、播種的株距和行距,已使役牲畜。

長時期以來,人們把蔬菜和果樹或與糧食混種在一起,或種在大田疆畔、住宅四旁。到了周代,已經出現了不同於大田的園圃,就是種植果木菜蔬的園地。

周代園圃的形成有兩條途徑:其一是從囿中分化出來。囿是我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遊樂的園林,就是把一定範圍的土地圈圍起來,保護和繁殖其中的草木鳥獸,這就是囿。在囿中的一定地段,還種植某些蔬菜果樹等。其二是從農田中分化出來。如西周有些耕地春夏種菜蔬,秋收後修築堅實作曬場。

戰國時期,園藝業發展很快,已出現大麵積的梨、橘、棗、薑、韭菜種植園。說明當時我國已有溫室栽培,已有嫁接技術。

秦漢園藝業有很大發展。《漢書》記載了太官在冬天於室內種蔥、韭等蔬菜,說明溫室培養在我國由來已久。其中的太官蔥尤為著名,是太官上供之物。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蔥》:“冬蔥即慈蔥,或名太官蔥。”太官蔥的莖柔細而香,可以越冬。

我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最早當數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由“絲綢之路”給西亞和歐洲帶去了我國的桃、梅、杏、茶、芥菜、蘿卜、甜瓜、白菜、百合等,大大豐富了那些地區園藝植物的種質資源。

也給我國帶回了葡萄、無花果、蘋果、石榴、黃瓜、西瓜、芹菜等,豐富了我國園藝植物的資源。以後海路也打通了交流的渠道。

南北朝時期的園藝,比較突出的是在果樹的繁殖和栽培技術有不少創造發明,在嫁接繁殖、果樹疏花、修剪,以及防治蟲害等方麵取得了新的成就。《齊民要術》就詳細論述了果樹繁殖、栽植、管理及蟲害防治等技術。

南北朝時期的大部分果樹采用分株、壓條和扡插方法繁殖。這一時期嫁接繁殖技術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可稱為1400多年前古代農業技術發展上的一大成就。

當時已知嫁接繁殖可以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和提早結果;並知道宜從壯樹上選取向陽的枝條充作接穗,用作接穗的枝條部位不同,可影響嫁接苗長成後的樹形和結果年齡的早遲。嫁接時間則以枝條萌發時為宜。

對具體操作方法,當時已注意到使嫁接必須密接,接後要封土,保持濕潤,以利於成活。後來又進一步認識到嫁接親和力取決於兩樹間的親緣關係。

在果樹疏花、修剪、防治蟲害等方麵,南北朝時也創造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如已注意到果樹開花過多與坐果率之間存在矛盾。對棗樹采取了“以杖擊其枝間,振去狂花”的措施,認為花繁則果實不成。

此外,還創造了用斧背擊傷果樹皮,阻礙養分分流下行,以提高坐果率的“嫁棗法”,可以說是後來疏果和環狀剝皮技術的起源。

在果樹防寒防凍方麵,南北朝有冬季葡萄埋蔓,板栗幼苗“裹草”,以及熏煙防霜等方法。

唐宋時期,我國的園藝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許多技術世界領先。觀賞園藝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牡丹、芍藥、梅和菊花等的名貴品種。

唐宋園藝出現了造詣很深的理論著作。如宋代茶學專家蔡襄的《荔枝譜》,述荔枝的用途、栽培之法、貯藏加工方法、品種及特點等,全書內容較為詳實。

北宋劉攽的《芍藥譜》所記揚州芍藥有31種,評為七等。每品均略敘花之形、色。據自序說,所記諸品,都讓畫工描畫下來,可見原書還有附圖。宋代詞人王觀在《揚州芍藥譜》中,主要描寫了揚州芍藥的種類、栽培與欣賞。

北宋洛陽的花園類型園藝頗為壯觀。比如在天王院花園中,既無池也無亭,獨有牡丹10萬株,牡丹花開時,花園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這種而專供賞花而建的園林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還是少見的。

再如歸仁園,該園所在地是洛陽城市中一個花簇錦繡、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但它與天王花園不同,天王花園是單一的牡丹園,花過即遊園結束,而歸仁園則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斷,真可以說是百花園了。

還有李氏仁豐園,是名副其實的花園類型的園林,不僅洛陽的名花在李氏仁豐園中應有盡有,遠方移植來的花卉等也種植,總計在千種以上。說明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術來創造新的花木品種了,這在我國園藝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

明清之際,海運大開,銀杏、枇杷、柑橘和白菜、蘿卜等先後傳向國外,同時也從國外引進了更多的園藝作物。

明清時期的園藝學專著更多,如清代弘皎的《菊譜》,共記百種菊,後附弘皎所編《菊表》,將百種菊列表評次,分為二等六品。是諸多藝菊專著之一。

再如清代園藝學家陳淏子的《花鏡》,是我國重要的園藝學古籍。書中講述了各種花的種栽方法、用途等。《花鏡》的問世,奠定了我國傳統觀賞園藝植物學的基礎。

我國享有世界級“園藝大國”和“園林之母”的聲譽,因為既有如上所述悠久的曆史,也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極豐富的園藝植物種質資源。曆史上我國許多園藝品種外傳就是個證明。

例如:寬皮橘在12世紀由我國傳至日本,後傳遍世界各地;甜橙在15世紀至16世紀由我國傳入葡萄牙、西班牙,再傳遍歐美諸國;我國的牡丹, 724年至749年間傳入日本,1656年傳入荷蘭, 1789年傳入英國, 1820年才傳入美國。

[旁注]

株距 在播種植物時,要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使植物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使流動的空氣送進農田的各個角落。每一種植物要求的株距是不同的,主要看每種植物對陽光及養分的吸收程度而定。《齊民要術》中提到種植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風”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