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時代—古代農具2(1 / 3)

耕種時代—古代農具2

魏晉南北朝的農具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促使人們為謀求生存而在農業生產領域付出更多的勞動和探索,從而推動了北方農業生產的不斷進步。

這一時期,南北方農業的發展開始趨於平衡,耕作工具與技術有了一定的進步,出現了鐵齒耙等新農具。尤其是馬鈞研製改進的翻車,在我國農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鋼鐵冶煉、加工技術的進步和其他手工業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有了不少改進。不但原有農具在形製、材質上發生了許多變化,一些漢代發明出來的先進生產工具進一步推廣,而且創造了一些新的品種,使生產分工更細,使用起來更為方便有效。

首先是牛耕進一步得到普及。我國的鐵犁牛耕產生於春秋後期,秦漢時期雖努力推廣,但尚未真正普及。

在漢代文獻及畫像石中,二牛牽引的二牛抬杠為主要形式。西晉以後單牛拉犁已很常見,在魏晉後期的壁畫中,其數量已超過了二牛抬杠。不難看出,單牛方式將一犋犁的成本投入幾乎降低了一半,因此有利於牛耕的普及。

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使牛的數量增加,普通農民大都能夠養得起一頭牛,牛耕在這一時期才真正實現了大眾化,我國農業也才真正進入牛耕時代。

在嘉峪關等地的魏晉墓壁畫中,有大量的牛耕圖,僅在一座墓中就有7幅,總數有20多幅。其內容多為民間農耕,也有軍事屯田,耕田者既有漢族也有鮮卑、羌、氏等少數民族。

這說明,魏晉時期在偏僻的遼西和河西地區,牛耕也已與內地同樣得到廣泛普及。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在農業生產工具方麵最重大的貢獻,發明了畜力牽引的鐵齒耙。鐵齒耙即《齊民要術》中多次提到的“鐵齒楱”,這是畜力耙最早的文獻記載。

最早的畜力耙圖像資料是嘉峪關及酒泉等地的魏晉墓室壁畫,最初的畜力耙都為一根橫木,下裝單排耙齒,人站在上麵很不穩便。例如一座曹魏墓出土的耙地畫像磚,畫麵中一婦女揮鞭挽繩蹲於耙上,耙下裝有許多耙齒,一頭體型健碩的耕牛在驅趕吆喝聲中奮力拉耙耙地,驅牛女子長發飄逸,使整個畫麵更平添了幾分生氣。

嘉峪關及河西地區的耙地畫像磚共計10多幅,由此看來,畜力耙雖剛發明出來不久,但普及速度還是相當快的。

在牽引器具上,魏晉時期已使用繩索軟套,並可能出現了框式耙。當時還沒有使用犁索,至唐代曲轅犁才使用軟套,但在《甘肅酒泉西溝魏晉墓彩繪磚》中有兩幅單牛耙地圖,其中一幅為常見的單牛雙轅牽引的單排齒耙。

另一幅則非常特殊:圖中一肥碩健壯的黃牛在拉耙耙地,牽引器具不是常見的長直轅,而是兩條繩索,由於正在行進中,繩索被拉緊繃直,如兩條筆直的平行線。

耙後麵的操作者,兩手各操一韁繩馭牛,左手近身,其繩鬆弛;右手前伸,其繩拉緊,似在馭牛右轉彎。

軟套的發明使農田耕作真正實現了靈活快捷、操作自如,框式耙使耙地作業平穩安全,碎土效果更好,兩項發明一直為後世沿用。

魏晉時期馬鈞研製和改進的翻車,是一項重大科研成果。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當時城內有地,可以開辟為花園。為了能灌溉,馬鈞便改進了翻車。

清代麟慶所著的《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構造:車身用三塊板拚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

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

馬鈞研製改進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直至現代,我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

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如果說畢嵐是我國曆史上翻車的創造者,那麼,三國時的馬鈞,應是翻車技術的改進者。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農具的種類增多,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具就有20多種,其中除犁、鍬、鋤、耩、鐮等原有農具之外,新增的有鐵齒漏楱、陸軸、鐵齒耙、魯斫、手拌斫、批契、木斫、耬、竅瓠、鋒、撻、耮等。其中的竅瓠、鋒、撻、耮尤具特色。

竅瓠是一種新的播種農具,《齊民要術·種蔥》說:“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繼腰曳之。”就是指用耬開溝後,用竅瓠播種。

鋒是一種畜力牽引的中耕農具,在禾苗稍高時使用,如種穀子,“苗高一尺,鋒之”。鋒有淺耕保墒的作用,還可以用於淺耕滅茬。墒是耕地時開出的壟溝。

撻是播後覆種鎮壓工具。據《齊民要術》所載,撻用於耬種之後,覆種平溝,使表層土壤踏實。

耮在使用時,人立其上,用以提高碎土和覆土等的功效。但是否站人,要視情況而定。如濕地種麻或胡麻,就無需站人,因為耮上加人,會使土層結實。

在新增農具的同時,原有的一些農具,如犁和其他畜力牽引工具也有了較大改進。犁是當時的主要耕具。從河南澠池出土的鐵犁情況來看,當時有三種類型的犁:一是全鐵鏵,二是“V”字鐵鏵,另一種是雙柄犁,犁頭作“V”字形,可安裝鐵犁鏵。

《齊民要術》中提到一種“蔚犁”,既能翻土作壟、調節深淺,且能靈活掌握犁條的寬窄粗細,並可在山澗、河旁、高阜、穀地使用。

從嘉峪關等地的發現的魏晉墓室壁畫中可以看出,當時有二牛抬扛式,也有單牛拉犁式。其中單牛拉犁式慚趨普及。

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曆來幹旱,尤以春季少雨多風,這些農具主要是適應北方旱作的需要而出現的。

[旁注]

墓室壁畫 是我國傳統壁畫的重要一部分,它一般繪於墓室的四壁、頂部以及甬道兩側。墓室壁畫的內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動情況,也有神靈百物、神話傳說、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圖案裝飾,目的主要是說教和對亡者的紀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間能過上好日子。

畫像磚 用拍印和模印方法製成的圖像磚。作為我國古代民間美術藝術的一枝奇葩,畫像磚藝術在戰國晚期至宋元時期的我國古代美術藝術園林中,持續開放了十四五個世紀之久。它真實形象地記錄和反映了朝代更迭。

馬鈞 字德衡,魏晉時期扶風人,即陝西興平。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他又奉詔製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改造了織綾機,研製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即翻車。此後,馬鈞還改製了諸葛亮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麟慶 (1791年~1846年),全名完顏麟慶,字伯餘,別字振祥,號見亭,鑲黃旗人。清代官員、學者。官江南河道總督10年,蓄清刷黃,築壩建閘。生平涉曆之事,各為記,記必有圖,稱《鴻雪因緣記》,又有《黃運河口古今圖說》、《河工器具圖說》、《凝香室集》。

[閱讀鏈接]

馬鈞住在魏國京城洛陽時,洛陽城裏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著。

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複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裏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

馬鈞創製的翻車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這種翻車一直被鄉村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唐代成熟的曲轅犁

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采用,對唐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改進前人的發明,創造出了曲轅犁。

曲轅犁的發明是我國農業最大的成就之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誌。唐代曲轅犁的廣泛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使我國在耕地農具方麵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技術上足足領先歐洲近2000年。

犁是人類早期耕地的農具,我國人大約自商代起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隨著冶鐵技術的廣泛運用,唐代出現了曲轅犁,使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曲轅犁的設計思想,來源於耒和耜,它們本是兩種原始的翻土農具,傳說最早是神農氏“斷木為耜,揉木為耒”。實際上最初的耒隻是一尖頭木棒,後來又在尖頭木棒的下端安裝了一個短棒,用於踏腳,這便是耜。

秦漢時,犁已具備犁鏵、犁壁、犁轅、犁梢、犁底、犁橫等零部件,但多為直的長轅犁,回轉不靈便,尤其不適合南方水田使用。

到唐代時,直的犁轅改進為曲的犁轅,既調節了耕地的深淺,也省了不少的力氣,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被稱為“曲轅犁”。因為曲轅犁在江東一帶被廣泛使用,因此又稱為“江東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