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幾年前,新學期開學沒幾天,一位家長領著一個學生來插班。家長手裏拿了一大遝孩子的成績單,自豪地介紹孩子學習成績是如何的棒。幾個星期下來,我就發現了問題:這個孩子誠如家長所說學習成績的確不錯,頭腦比較靈活,回答問題積極,但就是老跟同學鬧矛盾,而且喜歡動手打人,所以同學們都不喜歡他。我嚴厲地批評過他,可效果不甚理想。到底是為什麼呢?我想找到其中緣由。
一天放學,我把他找到辦公室談話。剛開始,他以為我又要批評他,對我的問話愛理不理。等到我跟他說:“老師這次找你來隻是想跟你聊聊天。”聽了這話,他才變得自然。經過交談,我了解到這個孩子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時很忙,對孩子管理也比較簡單粗暴。家長在家隻看學習成績,隻要成績好,做什麼都行,但如果成績稍有下降,就免不了皮肉之苦。久而久之,他身上除了學習成績還不錯外,其他壞習慣也逐漸形成。了解到這些情況,我找來他的家長,耐心地給他們講述衡量孩子優良的標準不能隻看成績,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同樣非常重要。在班上,我也多給他幫助,多次找他談心,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同時鼓勵他多幫助同學。每當他取得一點進步,我就會不失時機地表揚他。一段時間之後,他有了很多改變,和同學們的關係不斷緩和。我又鼓勵他,讓他爭做小組長,既能為班上的其他同學服務,又能感受到作為班委幹部給他帶來的成就感,他也非常的開心。
可是,畢竟要改掉一個不好的習慣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有好幾次,當他的“痼疾”重犯的時候我假裝“威脅”他,如果再不改掉這些壞的品行,就把他的小組長撤了。這招十分管用,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官銜”,在努力地,一點點地改變。期末,他被評為了“五好學生”。當他上台領獎時,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對他一學期以來改變的最好肯定和褒獎。看著他眼角噙著的淚水,我甚感欣慰。是的,養成良好的品行,遠比僅僅考幾次高分更為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又開學了,多少家長又開始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了。其實高分和高素質是不能畫等號,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回歸童真本性,從小培養孩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或許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更重要!
家校共育,搭建愛的七色橋
魏 鑫
“家校共育”,看到這個題目,我便開始在我的記憶裏搜索,腦海裏閃現出一張又一張熟悉的麵容:那個聰明卻不愛聽講的孩子,那個成績優異卻性格孤僻的孩子,那個不愛完成作業的孩子,那個嘴甜卻頑皮的孩子,那個缺少父母關愛離家出走的孩子,那個……對,我又想起了那個拄著拐杖的孩子。
時光回到六年前,我仿佛又看到了他;胖乎乎的臉,大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一笑起來,兩個甜甜的酒窩讓人一見就喜愛。這麼可愛的孩子,你不會想到他居然還拄著拐杖。和他的奶奶交流後,我才知道原來孩子是先天殘疾,打一出生,腳就帶著毛病。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掙足了錢,把他送到重慶去做手術。誰知手術做完回來後,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結果手術白做了,還是得靠拄著拐杖走路。媽媽因為吃不了苦,生下妹妹之後,便遠離家鄉,再也沒回來過。而爸爸要承擔一家人生活的費用,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現在家裏隻有爺爺奶奶照顧兄妹倆。
聽了老人的敘述,一股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在班裏,我盡可能給他比別的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也囑咐其他孩子要平等友善地對待他。孩子倒也聽話,不愛惹是生非,隻是成績平平淡淡,不見起色。不過這也夠了,對於這樣一個孩子,我還能要求他什麼呢?每天下午放學,奶奶來接他,也會詢問他在學校的表現情況,每當我回答孩子非常聽話時,奶奶的臉上便會浮現出欣慰的笑容。直到期末考試前的一天放學之後… …
那一天,奶奶因為有事,沒有及時來接孩子。我告訴孩子讓他在教室裏等。我在辦公室裏休息了一會兒,因為惦記著孩子,不知道他奶奶來接他沒有,於是便到教室裏去看看。剛一進教室,就看見這孩子站在別人的座位上,正打開桌子,低頭找著什麼。聽見我進教室的腳步聲,他連忙慌裏慌張地關上桌子,用惶恐的眼神緊張地看著我。看到他的樣子,我不禁滿腹懷疑,厲聲問道:“你在幹什麼?”“沒……沒幹什麼!”孩子吞吞吐吐地回答。我感覺到這孩子肯定有事,再次嚴厲地問道:“沒事你亂翻別人的書桌幹什麼?”這時孩子小聲地說:“我隻是想看看。”“看什麼?老師不是說過不能亂翻人家的東西嗎?”“我知道,我隻是想看看。”他的語氣裏透著一股委屈。我心軟了,語氣也溫和起來:“你想看什麼?告訴老師好嗎?”“看看他們的桌子裏麵有沒有悠悠球。”我總算明白了,這孩子看別人玩悠悠球肯定眼紅,想看看有沒有同學遺忘在書桌裏,好拿來玩玩。“可是老師告訴過你的,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呀,要想玩的話,你就回去叫爺爺奶奶給你買呀!”這時,孩子眼睛紅了,他帶著哭腔,囁嚅道:“爺爺是不會給我買的!爺爺有什麼東西隻是拿給妹妹,隻給妹妹買好吃的,不會給我買!”我心裏頓時感到驚愕。我不明白老人家為什麼會這麼做,我也不敢妄加揣測他的意圖,可是我不能讓孩子傷心,不能讓他覺得爺爺偏心,隻疼愛妹妹,嫌棄他。我便安慰道:“你是個懂事的孩子,你要知道爺爺奶奶都非常疼愛你的。爺爺有什麼東西都拿給妹妹,是因為爺爺知道你很懂事,妹妹還小,有什麼你都得讓著妹妹,因為你是哥哥,應該要愛護妹妹,是吧?”孩子聽了我的話,懂事地點了點頭。
回到辦公室,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我隻看到孩子在學校的種種表象行為,每天和他奶奶交流也隻限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我認為這就足夠了,已經達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可是我居然忽略了孩子在家裏的思想狀態,忽視了家長在家庭裏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和作用。要知道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道德品質、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都離不開家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育和教學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如果學校教育離開了家庭教育的配合,那也隻是一紙空談。
第二天,我把孩子的爺爺奶奶請到學校,把前一天發生的事告訴了他們,同時我還告訴他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重要。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決定著孩子的發展方向,影響到終生。學校、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兩個重要“搖籃”,因此家長必須配合老師,掌握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育人方法,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台!我和兩位老人一起商量,最後決定他們答應孩子的要求——給他買一個悠悠球,不過條件是孩子本期思想品德表現良好,期末取得優異的成績!孩子也欣然答應了這個要求。
學期結束,當我看到成績單上他那優秀的成績時,我會心地笑了,兩位老人的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看著孩子拿著爺爺剛給他買的悠悠球,臉上那
告別呆板讓家庭作業活起來
石楚義
那是帶一年級的時候,剛上完《5以內各數的認識》,沒來得及布置家庭作業,第二天到校後,發現學生早已經把昨天我本想布置的家庭作業交上來了。我感到很納悶,學生怎麼會知道家庭作業是什麼呢?隨手翻了一些,更讓我吃驚的是交上來的作業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就好像是昨天我已經布置了一樣。到了班上,問起這件事情,孩子們居然都說知道老師會布置什麼作業,一個孩子還舉手說道:“老師,您這幾天家庭作業都是布置的每堂課後口算題卡上麵的作業,所以您不說我們都知道了。”我不禁一愣,真是這樣的嗎?仔細一想,好像學生所言非虛,這幾天課後作業做完了,都是布置的口算題卡作業,難怪他們都是先知先覺。我想,學生每次都做同樣形式的家庭作業,是不是煩了?難怪最近學生作業老是馬虎潦草,完成質量也有所下降了。
這件事情讓我思緒良多。眾所周知,家庭作業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小學生家庭作業確實普遍存在著形式單一、作業量大且枯燥無味、脫離學生生活、機械訓練等問題。這單一形式使學生厭煩,教師頭痛。那麼,如何改變家庭作業單一呆板的現狀,讓家庭作業活起來,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翻閱了大量的書籍後發現,原來家庭作業的布置也是一個學問,不僅要少而精,而且內容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低年級要有趣,高年級要有層次。不僅如此,家庭作業形式也要靈活多樣,要以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健體、學會生存為目的,堅持書麵作業、口頭作業、視聽作業、動手實踐作業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使班上的孩子們感興趣,有興趣地認真而開心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呢?針對一年級兒童年齡小、主動性不強、喜歡生動有趣,厭煩呆板生硬等方麵的特點,我把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分成了五種模式,並在家庭作業設計方麵做了一些改進,突出“激趣”,注重情景。
模式一:說。即把當天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課上有趣的事說給家長聽。如在《10以內各數的認識》教學後,我布置的家庭作業是:在上學路上或自己的家裏找數字,並把你找到的數字寫本子上,說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這樣的作業,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家長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督促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模式二:玩。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係,體會學習的樂趣,我把一些數學家庭作業設計成了“玩”,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在《比多少》教學後,我設置了這樣一道作業:用4個杯子裝一樣多的水,然後分別放入1、2、3、4塊方糖,再猜猜哪杯水最甜,學生通過實踐,發現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比高矮》的作業是: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最高誰最矮(鞏固比高矮的方法,創設學生與家長交流的機會)。
模式三:動手。就是讓學生多動手、多運用。如在《5以內的數的加減法》教學後,我布置了一些動手作業:做數字1、2、3、4、5和“+”、“-”、“=”等幾個卡片,在家利用這些卡片進行一些簡單的加減。在教學《鍾表的認識》之前,我布置的家庭作業是:自己動手做一個鍾表。學習了以後,我布置的作業是:動手畫鍾表。這樣的家庭作業,學生動了手,有興趣,又很好地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作用。
模式四:調查搜集。如在《認識圖形》教學後,我布置的作業是:除了動手製作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以外,搜集一下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並記在本子上。在《環保小衛士》教學後,我布置的作業是:調查生活中廢品回收情況,並在家長的協助下收集家裏可回收的廢品,到廢品回收站去賣。這樣的作業,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係,增強了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模式五:“愛心”作業,“親子”作業。如在《分一分》教學後,我布置的作業是:回家幫媽媽整理衣櫃。在《連加、連減、加減混合》教學後,我布置的作業是:讓家長陪著坐公交車,算算公交車到站了有多少人。在《認識人民幣》教學後,我布置的家庭作業是:用零花錢幫爸爸媽媽買一件禮物。這樣的作業,加強了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懂得感恩。
由於我在家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學生變了,變得愛做家庭作業了;家長變了,家長也樂於參與到完成學生家庭作業中,更可喜的是作業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也大有改善。現在,有許多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不知為什麼,我現在最喜歡的學科就是數學了。”聽到這話,我的心裏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對老師教學最好的鼓勵和肯定吧!
鼓勵,讓孩子的心如鮮花般盛開
餘浩傑
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美好的內心世界,這是學生的潛能。 ——冰心
教育從來就有鼓勵和批評兩種方式。教育的秘密在於鼓勵學生。教育者必須遵循兒童心理和年齡特點去施教謀教,提倡鼓勵教育慎用批評教育。在我教育生涯中親曆的一件事使我對學生教育的正確觀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一次周末家訪,我來到班上最不愛說話的王霞家中,想了解王霞不善言談的性格是不是有家庭背景的深層原因,正趕上王霞在做著媽媽給她額外布置的大量的作業。旁邊,王霞的媽媽正在大聲訓斥。看著女兒寫得東倒西歪的生字,王媽媽邊斥責邊用手憤憤地撥拉孩子的手,似乎對孩子用橡皮擦的動作都嫌太慢。王霞緊緊地抿著嘴唇,眼裏還默默地噙著淚,很不情願地擦掉剛才寫過的字。我好奇地上前看了看:每個字要求寫很多遍,而且是把生字寫在家庭作業本的米字格裏。看得出來,王霞剛上學不久,有的字寫得還不錯,有的字寫得確實不太美觀,不是在字米格裏傾斜地掛著,就是幹脆把“腿”向米字格外伸出去了。我心裏暗想,寫成這樣也難怪,剛開始嘛!於是我就說:“王霞媽媽,您別著急,我和王霞說說。”因為我在場,王霞媽媽似乎也給自己粗暴批評教育孩子的方法找個台階下,她用稍微緩和的口氣說道:“對,還是請餘老師說說你。”
“王霞啊,我們學校沒給大家留家庭作業,你周末還堅持自己做作業呢,很好嘛!我看看!”我溫和地說。王霞似乎還在不愉快中,悶悶地應聲說:“嗯!”我拿起她的作業本說道:“噢!是練習寫生字啊,寫得還真不錯啊!”王霞仿佛一下來了精神,探著頭與我一起看她的作業。我接著又問道:“對了,你給我指指看,哪個字你寫得最好?”王霞趕緊瀏覽了一下,快速地用稚嫩的手指指向其中的一個。我一看那個字的確還是不錯的,接著又問道:“噢,那哪個字又最不好看呢?”我拖長了聲音問著,還未等把話全部說完,王霞快速地從我手中奪走作業本,把其中一個寫得不好的字連忙擦掉了。我讚許地點點頭講:“王霞啊,我想你一定可以寫出一個比那個最好的字還棒的字來!是嗎?”王霞肯定地點了點頭,在本上很快又寫出了一個字,是那種很飽滿、頂天立地的好字。我輕輕拍著她的頭說:“好極了!你慢慢做吧,其實媽媽的話隻是為了讓你
寫得更好。”“嗯,我一定能寫得更棒!”邊說,邊認真地一筆一畫地寫起來。前後不過三分鍾,小王霞的表現判若兩人。王媽媽驚訝地說道:“餘老師,
這丫頭怎麼這麼聽您的話?”我對她講:“罵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有時鼓勵或許比批評效果好得多啊!”這次家訪,不僅使我看到了王霞不愛說話的原因源自於平時她媽媽對她的經常打罵,更使我明確了用鼓勵教育開發學生潛能的重要性。著名兒童文學家冰心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美好的內心世界,這是學生的潛能。”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學生求真尚美的心理需要比成人強烈,學生潛能開發勢必要從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嗬護學生美好的心靈世界做起。如果濫用批評破壞了學生美好的內心世界,學生就會產生破罐破摔的衝擊心理來對抗教育者的批評,從而使教育者的批評教育方式變得蒼白無力。這次家訪也促使我深沉思考批評教育的藝術問題。
也許王霞的最初表現在家長眼中是一片糟糕,我用鼓勵、賞識的教育方法拉近和孩子的距離,給孩子內心世界以和煦的春風吹臨與麗日照耀,王霞有了一番新的表現,不僅把沒寫好的字重新寫好了,而且收獲了寫好字的成功體驗。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甚至動用打罵特權簡單化、情緒化批評教育孩子如果說從其善意可以理解的話,那麼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如果濫用批評斥責學生,甚至傷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就實為教育者的悲哀和教育的荒涼了。
從此以後我常用那次家訪的啟示告誡自己要正麵鼓勵教育學生,即使偶爾批評學生,也不把批評當作教育的武器和法寶恣意羞辱學生,而是把批評當作正麵鼓勵教育的補充,講究批評策略和藝術,堅持批評以對話和交流為主,使批評偏重於幫助學生對錯誤的思想和行動進行思索和檢查,從而把所謂的批評變成師生之間一場有約定和要求的心靈互動。隻有批評教育不遠離正麵鼓勵教育的主色調,批評教育才能夠無可厚非地成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以銘記的感動。
六年的成長
魏 鑫
時間如同滾滾的流水飛逝而過,一去不返。一晃眼,我在教育戰線上已經奮鬥六個年頭。六年的時間,說長不長,因為和更多的老前輩相比,六年隻是一個起點,我沒有令人自豪的執教經驗,也沒有讓人驚羨的名譽頭銜;可是六年的時間,說短也不短,我依稀還能看見當年那個初涉教壇的自己,經過時間的打造,曆經歲月的磨煉,慢慢地成長起來……
2007年,大學畢業的我帶著一絲興奮,一絲好奇踏上了我的育人之旅。躊躇滿誌的我被安排擔任一年級二班的語文老師,一年級一班的語文老師則是一個有著十幾年教齡的前輩。臨行時,媽媽叮囑我說:“你可要努力啊,認真上好課,多向別人學習經驗!”我嘴上唯唯諾諾地應著,心裏卻滿不在乎地想:“經驗?經驗算什麼?至少我的專業知識比她強吧?到時候我來個一鳴驚人,定會讓你們對我刮目相看!”於是,我固守著我的執教理念踏上了三尺講台。
這一學期,我信心滿滿,鬥誌高昂,備課、上課、改作業、講題……一切都遵照教案書、教學參考書上的來做。終於迎來了期末考試,懷著忐忑不安和僥幸的心理,我暗暗祈禱:這可是對我教學工作的第一次檢驗,要是真能一鳴驚人,那該是一幅怎樣的景象。我甚至幻想了很多次,當我看到那驚人的成績時,我的表情、我的動作、我的語言……嗬嗬!可幻想越美好,現實就越殘酷。我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抱著美好的幻想,卻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心裏頓時湧上一股委屈:為什麼會這樣?我已經很努力了,我花費在課堂上的時間比一年級一班的老師多得多,可是為什麼平均分還相差那麼多?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還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回到家,我重新審視了一學期來我的教學工作,不斷地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這時,媽媽的聲音又在我耳邊響起:“你們班考得怎麼樣?是不是很差,平時就叫你好好上課,好好上課,多向別人學習經驗……”經驗,我猛然醒悟,難道真的是缺乏教學經驗造成的?於是,我第一次主動找到那位前輩向她討教“真經”。前輩詢問了我以前的教學方法及過程以後,告訴我:如果一切都按照教學參考、教案書來做,隻是照本宣科。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教案書上的隻能作為參考。你應該多熟悉教材,了解學生,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到班裏孩子的情況,結合實際,來製訂出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計劃。哪怕是自己根據實際情況編寫出的教案,在課堂運用起來也不能一板一眼,因為課堂裏隨時可能出現教案預設以外的情況,因此自己還要適當把握。課堂上還得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教學環節的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就會願意學習。她的話,給我的思想帶來了極大震撼,這讓我清楚地感覺到以前的自己太幼稚可笑,總是固守一隅,甚至偏執地孤芳自賞,殊不知身外的世界竟還有我不知道的精彩!
痛定思痛。經過這一次的教訓之後,我終於明白:人固守一隅無異於坐井觀天,必須要多向別人學習,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否則就隻能停滯不前。從此以後,我開始虛心學習,走進優秀教師生動有趣的課堂;與同年級老師探討因材施教的方法;請教老前輩們先進的工作經驗;邀請他們聽我上課,指出缺點……我知道,我正在慢慢成長,從一個稚嫩的初教者慢慢地朝著一名成熟的教師成長……
工作的第二年,學校安排我去觀摩片區青年教師賽課活動,懷揣著學習的心態,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校外世界的精彩!各位參賽老師對教材的不同理解讓我驚訝,對學生采用的不同教學方法讓我佩服,還有評委們帶來的精彩的課堂點評,深入的教材分析,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再一次領悟:人不僅要多向別人學習,還應該與時俱進,與時俱學。一個國家都會因為故步自封而遭遇毀滅,更不用說一個人。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們不與時俱進,與時俱學,又何談與時俱教?
回想起來,工作至今,我參加過一次又一次的教學培訓,觀摩過一次又一次的優秀課例,聆聽過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指導,每一次學習都能帶給我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影響!而我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學習中不斷成長!
六年的時間,帶給我的是磨礪,是成熟,是經驗,是進步!但我深知,我不能因此就感到滿足。凡事躬行方知淺,教海無涯勤為舟。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更加努力探索,積累經驗,跟著時代的步伐,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教育事業添上光輝燦爛的一筆!
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周小莉
“燕子媽媽高興地說:‘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的結束句。我很喜歡這句話,也喜歡對孩子們說這句話。
2004年冬天的一次意外,我的腳背被開水嚴重燙傷,以至於二十多天沒能到學校上課。養傷的時間雖然飽嚐疼痛與不便,卻也充滿悠閑。當勉強能走路時,我便到校上課了。或許是許久未接觸一年級孩子煩瑣工作的緣故吧,我突然有一種強烈的不適應感,加上腳傷未痊愈,疲憊與煩躁撲麵而來。但孩子們似乎並沒有感覺到我的心情,看到走路不太方便的我,總會在下課時湊幾張小臉過來,關切地問:“周老師,您的腳還疼嗎?”“您一會兒坐著給我們上課吧!”童真話語如春風將疲憊與煩躁掃去許多……
那是個豔陽天,陽光照在孩子們凍紅的臉上,他們興奮地在操場上嬉戲,享受著冬日難得的溫暖。突然一個孩子過來找我,說我們班聰聰摔倒了,臉上出血了。我一聽,臉上出血?什麼情況?當這個孩子被其他同學扶過來時我才明白,是左臉被挫傷了一塊,紅紅的,還冒著血水。聰聰是班上最愛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