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 (公元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東漢開國功臣之一,封新息侯。馬援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年邁時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後來曾極力推動東漢重鑄五銖錢。
[閱讀鏈接]
西漢錢幣中有一種冥錢,後人習慣上稱之為“雞目五銖”。
其麵文“五銖”,鑄造精美,文字清晰。“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製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麵內無郭的一種。
雞目五銖的錢直徑在1.15厘米至1.2厘米之間,重約0.62克至0.65克。
錢文書體也與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代各有區別。這說明雞目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
五銖錢曆史沿革
五銖錢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到唐高祖時廢罷,流行了700多年。在此期間,先後有10多個王朝和政權,20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形態,導致不同的貨幣流通形勢。隋代的五銖錢與前代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也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行開元通寶錢,並確立了其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五銖錢從此退出曆史舞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範圍減小,而且形製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
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複鑄行五銖錢,形製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
魏五銖錢錢徑2.5厘米,重3.4克至3.5克。錢幣上的“五”字交筆彎曲,“朱”字頭圓行,外郭寬,字畫顯得比較肥大。
魏明帝時期鑄行的五銖錢,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劉備入蜀後鑄造的直百五銖錢大而厚重,後來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麵文篆書“直百五銖”4個字,寄廓直讀,即價值“100枚五銖錢”。
少數直百五銖背銘篆書“為”字,以示鑄地益州犍為郡,這是方孔圓錢中最早刻記地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
兩晉是我國貨幣史上唯一的一個沒有鑄造貨幣的朝代。西晉因為繼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國的五銖錢。
至東晉,大將軍王敦手下的一名叫沈充的參軍所鑄五銖錢,所以,這種錢幣又稱“沈郎五銖”。沈郎五銖的錢文“五銖”兩字橫讀,有外形。麵有外郭。錢的直徑大概1.9厘米,重1.15克。此錢製作工藝為模鑄,既輕且小,如同柳絮和榆莢。
區區一個小吏,卻有鑄幣行世的權力不難看出,東晉時期對於貨幣的管製是十分鬆弛的,估計自行鑄造地方貨幣的也不止沈充一個。
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該時期幣製十分混亂,各個地方鑄造的五銖錢在形態、重量等方麵都存在較大區別。
南朝宋國鑄造了一種大錢,這種大錢被稱為“當兩五銖錢”。當兩五銖錢直徑2.7厘米,穿徑一厘米,厚肉,重5克,麵文“五銖”文字粗壯,麵有外郭無內郭,背有內外郭;錢重量均不同兩漢五銖錢。
南朝的齊國一直實行貨幣緊縮政策,很少鑄錢。齊高帝蕭道成曾計劃鑄錢,但沒有實行。齊武帝蕭頤曾經派人到四川鑄銅錢,後來因為成本過高而停止。
南朝的梁國在梁武帝蕭衍建國之初即鑄行新錢,不僅製造銅錢,而且還製造鐵錢,當時的幣製相當混亂。
南朝的陳國鑄幣不多,史載僅鑄陳五銖、太貨六銖兩種錢幣。陳五銖也被稱為“天嘉五銖”,這種錢幣直徑約為2.4厘米,重3.4克左右。
“五銖”兩字篆書章法稍異:“五”字交筆平直,形同兩個對頂等腰三角形;“銖”頭圓折而高出“金”頭,外廓較寬。陳五銖後來雖然貶值,但在南朝仍屬相對穩定、流通較廣的貨幣。
南朝陳宣帝陳頊鑄行一種新的錢幣太貨六銖,這種錢銅質優良,輪廓整齊,錢文瑰麗勻稱,鑄造精妙絕倫,居南朝之冠。
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經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製與漢五銖類似。太和五銖的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兩厘米,重2.5克。太和五銖為北魏百年後的“第一錢”。
北魏宣武帝時曾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複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朝廷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厘米至2.5厘米,重2.2克至3.2克;麵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
北魏孝莊帝鑄永安五銖,共有3種:一種是永安年間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鑄行的背“土”字錢;第三種是東魏孝靜帝於興和年間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
在這三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
北周武帝宇文邕曾經3次鑄錢。561年鑄布泉;574年鑄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這三種錢幣形製精妙,筆法華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稱,被譽為六朝錢幣之冠,在我國和世界的鑄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種貨幣均為方孔圓錢,錢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均為玉箸篆,筆畫肥瘦均勻,末端不出筆鋒,就像是用玉石製成的筷子寫成的,肥滿、圓潤、溫厚、勻稱。
布泉一枚當西魏五銖5枚,五行大布當布泉10枚,永通萬國又當五行大布10枚,即一枚永通萬國要合500枚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