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乾坤——半兩與五銖1(2 / 3)

漢武帝曾根據禦史大夫張湯的建議,發行了流通時間不是很長的白鹿皮幣和金幣,還鑄造了三株錢。這些大膽探索,為後來漢五銖錢的出現積累了經驗。

漢代經過漢文帝、漢景帝兩朝40年左右時間的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

當時京城存錢有萬萬之多,由於存放太久,連串錢的繩子都腐爛掉了,以至於無法計數。糧倉裏的陳糧又壓上陳糧,裝不下就隻得堆積在倉外,很多糧食都因此而腐爛不能再食用了。

漢武帝繼位後,由於匈奴屢屢犯邊,漢武帝多次發動大規模對匈奴的戰爭,耗資巨大。於是,決定用更改幣製的辦法來解決國用。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決定正式製造白鹿皮幣和金幣。

在當時,禦史大夫張湯向漢武帝提議說:“白鹿是一種吉利的象征,用它的皮製成貨幣,一定可以為朝廷帶來吉祥。既然皇帝的狩獵場中有白鹿,可以就地取材,用白鹿皮造出皮幣來,這比起開礦取銅製幣來說簡單多了。而且皮幣的價值可以由朝廷自行規定,在經濟流通領域中的作用很可能會更大些。”

這一提議正和漢武帝的心思。

皮幣用一尺見方的白鹿皮做成,四周繪飾有華麗的彩色繡紋,每張價值40萬錢。比如皇親國戚以及諸侯等向天子敬送玉璧時,必須用這種皮幣鋪墊,才能算作禮物,儀式方得以舉行。

鹿在古代是宮苑中蓄養的珍貴動物,白鹿更是漢武帝宮苑中所特有的。用白鹿皮製幣,確實很難偽造。這種做法,不失為加強朝廷財力,打擊諸侯王的一種有效手段。

發行白鹿皮幣作為打擊諸侯王,加強朝廷財力的手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因為白鹿皮幣造價太高,流通不廣,所以也不能真正發揮貨幣的作用。因此不久便廢止了。

白鹿皮幣隻有方尺大小,它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實在算不上什麼實物貨幣。嚴格說起來,它甚至還不能稱為完全意義上的貨幣。

漢武帝在發行白鹿皮幣的同時還發行了金幣。西漢的黃金貨幣大多是餅塊形狀,大小不等。這種餅塊狀的黃金貨幣,根據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漢代的黃金是朝廷規定的法定貨幣。

當時,黃金貨幣使用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此已為考古資料所證實。河南扶溝縣、西安漢上林苑、江蘇盱眙南窯莊、遼寧新金縣等地出土的黃金貨幣,都有“上”字。

很顯然,這個“上”字與漢代稱黃金貨幣為“上幣”有關。漢代的黃金貨幣是法定的“上幣”,流通地域較廣。

但由於當時政策的失當,如銀錢比價不合理,銀錫雜鑄而無確切的比例等,被盜鑄者鑽了空子,老百姓對金幣並不信任。所以,雖然金幣的發行符合貨幣發展的趨勢,但還是沒有逃脫被廢棄的命運。

白鹿皮幣和金幣雖然使用的時間很短暫,然而在我國貨幣史上卻有著重要意義。白鹿皮幣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紙幣的前驅,金幣則是我國法定銀幣的源頭。

白鹿皮幣和金幣廢止後,漢武帝於119年冬,下令廢止了漢文帝時期鑄造的四銖錢,更改為鑄三銖錢。

三株錢錢徑為2.3厘米,穿徑為0.8厘米,厚0.15厘米,重2.5克,三銖錢“銖”字的“金”旁上呈三角形,下是王字直筆至底為一橫,背平無輪廓,成為三銖錢獨有的一大特征。

當時,由於新鑄的錢和過去的錢,錢文都為半兩,同在市場上流通,大小、輕重、優劣不一,用輕錢時需再加若幹,交易很不方便。再加上諸王、達官、豪富大量私鑄牟利,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生產和交換,也不利於朝廷的統一。

三銖錢雖然僅僅鑄行了幾個月,成為我國古代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但它在從半兩錢製向五銖錢製演變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武帝想通過更換貨幣的辦法來緩解當時出現的財政危機,但因地方私鑄泛濫,劣幣大量充斥市場,造成貨幣混亂的局麵,並沒有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這些探索性改革,為漢五銖錢的出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旁注]

張湯 (?~公元前116年),又名張固,西漢杜陵人,杜陵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東南。漢武帝時任長安吏、內史掾和茂陵尉,後補侍禦史。曾助漢武帝推行鹽鐵專賣,打擊富商,剪除豪強。頗受漢武帝寵信,多行丞相事,權勢遠在丞相之上。為官清廉儉樸,不失為古代廉吏。

玉璧 是一種朝廷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玉璧它是我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用玉選料極精,製作工藝極細,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範圍大增,數量也屬曆代之冠。

稱量貨幣 即“重量貨幣”。開始以金屬為貨幣時,尚未依一定形式鑄造,也沒有一定成分及重量,流通時,必須通過成色鑒定和稱衡重量,以定價額,叫做“稱量貨幣”。如我國古時金銀錠、金銀錁,再如我國商周時期之銅塊,銅餅,也為“稱量貨幣”。

四銖錢 漢文帝時期改鑄的四銖半兩。其直徑為2.4厘米至2.6厘米,重2.2克至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範。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40年。後來,西漢奸商用銼刀從錢背麵銼刮銅屑,以至於貶值,最後停止流通。

五銖錢 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的鑄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五銖錢奠定了我國圓形方孔的傳統。

[閱讀鏈接]

張湯提出造白鹿皮幣,主要是為了讓朝廷的財政收入寬裕些,趁勢讓朝廷壟斷鹽鐵的經營權。

白鹿皮幣一經推出,首先引起了顏異的質疑和責難。

顏異是當朝的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朝廷的財政收支,是九卿之一。張湯是古代著名的酷吏,他的新幣主張經顏異的質疑和責難竟成了無甚高見的下策。這位酷吏此後一直尋思著如何反戈一擊,最後找個理由把顏異除掉了。

從此以後,張湯開創了一個腹誹治罪的先例:口裏不言心中譏笑的也要治罪。

漢五銖錢的問世

漢武帝為了整頓財政,曾在公元前119年整頓過一次貨幣,但效果不好。因此,公元前118就放棄了三銖錢,在桑弘羊的主持下,開始統鑄五銖錢。

漢武帝鑄五銖錢的目的在於解決奸鑄嚴重,主要是改幣式、幣文,提高成錢難度,抑私撬盜鑄,變動幣重,以求能夠合於流通的需要。事實上,五銖錢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因其鑄行於元狩年間,又叫“元狩五銖”。

郡國五銖錢與以前諸種西漢錢幣有著明顯區別,主要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增加錢重,法重五銖。郡國五銖錢以前的三銖錢較輕,這個私人偷鑄貨幣提供了利潤空間。因此,新的郡國五銖錢重量明顯增加。

二是麵背增加周郭。當時郡國經驗證實,漢王朝認識到,三銖錢或四銖半兩錢式雖提高了成錢難度,但仍不能抑製私鑄盜鑄。因此,自郡國五銖起,開始用成錢難度更大的麵背皆有郭的特定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