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乾坤——半兩與五銖1
西漢成立後,漢武帝劉徹確立了五銖錢製度,無論銅錢的實際重量大小,在名稱上依然沿用秦代“半兩”之名。漢半兩錢前後鑄行五次。因漢初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
漢武帝時期發行的五銖錢,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五銖錢在兩漢始終一統天下,直至唐高祖時罷廢,盛行了700年,從而奠定了我國圓形方孔的傳統。
五銖錢是我國古代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5000年的貨幣發展史上具有一定影響。
漢初鑄造半兩錢
半兩錢始用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稱之為“戰國半兩”。秦統一六國後,統一的貨幣仍以半兩為名,又稱之為“秦半兩”。秦亡後,漢代最初沿用秦代半兩,故稱為“漢半兩”。
漢初仍襲用秦的半兩錢製,但漢高祖劉邦為解決軍費開支,采取權宜之計,貨幣減重並允許私鑄,結果形似榆莢的“榆莢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已名實不符。
漢初因戰爭創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秦半兩幣值過重,流通不便,不利於國民經濟恢複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於是,漢高祖劉邦下令減重鑄造漢半兩,以解決財政開支。
西漢初年鑄造的錢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稱為“半兩”。但由於錢的方孔太大,周邊像4片榆莢合成,所以當時民間稱之為“榆莢半兩”或“莢錢”。
這種錢比較標準半兩,甚至秦二世時的減重半兩錢,重量已大大減輕。即使如此,朝廷所鑄的錢仍不敷所用。於是漢高祖又允許民間自鑄莢錢,以發掘民間潛力,借助市場的力量自行增加貨幣供應量。
莢錢麵值較輕,因而流通順暢,特別適合於在特殊困難時期普遍貧困的平民使用。
然而由於鑄幣權下放到私人手裏,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的管理,導致各地所鑄貨幣形製各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再加上前朝流弊猶存,各種不同樣式、輕重的錢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從,貨幣的信用度很差。
還有一部分人借鑄幣牟利,在造幣過程中摻假,隨心所欲的偷換鑄幣原材料、任意減重、大量濫造,更加重了惡錢的泛濫,加重了百姓對貨幣的不信任感。
當時,長安城中一部分不法商人為了發國難財而囤積居奇,肆意哄抬物價,再加上惡錢泛濫所造成的貨幣貶值,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據《漢書》記載,當時一石米的價格竟與500克黃金等價,而一匹馬則要百金,也就是100萬錢。由此可見,當時的通貨膨脹率有多高。
其實,漢初頒行莢錢,固然是為了方便在戰亂中喪失財產的百姓自救;另一個現實的原因是,由於漢朝開國時的地方62個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裏的隻有15個郡,其餘全部分給異姓或同姓諸侯王作為封國。
由朝廷直接掌控的這15個郡,真正富有銅礦的地區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吳、楚兩大藩國銅山盛布,南北礦產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
朝廷要鑄錢又缺少銅料,於是隻好以“秦錢重難行”作為財政困難、原料不足的緣由。一麵大量回收舊幣,銷毀化為鑄幣的銅材;一麵鑄造耗用銅材量較少的輕錢。
一般認為漢初官鑄的半兩錢,錢重隻有3銖左右,僅及標準半兩錢重的1/4。民間私鑄之錢,製作更為粗劣,錢重與官鑄錢也有差異。
朝廷允許私鑄舉措僅是應急之舉,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助長民間盜鑄錢幣的歪風,終究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果然在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頓混亂不堪的貨幣市場。
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決定加重貨幣來提高幣值,由朝廷鑄八銖錢。
由於與南越及匈奴作戰,軍費開支大增,又重新實行貨幣減重,行5分錢。所謂5分,就是半兩的1/5。
漢高祖末年和呂後時曾禁民私鑄錢。漢文帝改鑄四銖錢,並廢除了禁止盜鑄的法令。
如何穩定貨幣,健全錢法,是漢初朝廷所麵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課題。這一問題,在漢武帝時期經過艱難探索,最後才得以比較妥善的解決。
[旁注]
漢高祖劉邦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漢朝開國皇帝,諡號“高皇帝”。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對漢民族的發展,對中國的統一和強大,以及漢文化的保護發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長安 是世界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外國人稱之為“胡姆丹”。被列為我國四大古都之首。大致位於現在的西安和鹹陽附近。先後有17個朝代及政權建都於長安,總計建都時間逾1200年。在這些朝代中,曾經建都長安的漢朝與唐代都是我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
《漢書》 又名《前漢書》,我國古代曆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3年間曆史。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詞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
南越 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公元前204年建立,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國都位於番禺,即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我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
匈奴 我國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曆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300年。
呂後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呂雉,字娥姁,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單父人,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單縣。漢高祖劉邦的皇後,漢高祖去世後,被尊為皇太後,是我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皇太後和太皇太後。
漢文帝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劉恒,漢高祖之子,漢代第五位皇帝,諡號“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在位22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複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被史界稱為“文景之治”。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朝第五代皇帝,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他憑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朝廷,贏得了一個朝廷前所未有的尊嚴。
[閱讀鏈接]
秦代末年陳勝起義,各地響應,劉邦在秦的沛縣也扯旗造反。當時,蕭何、曹參等輔佐劉邦起義,推劉邦為沛公,征發沛縣子弟,得到士兵三千人,投奔項梁,項梁又給劉邦兵五千餘人,大將十人。劉邦從此就成為項梁部下的主力軍了。當劉邦率眾軍進駐鹹陽時,蕭何送了劉邦五枚秦半兩。當時的秦半兩鑄錢已經不多了。
大概當時取與之間常常就是幾個錢。劉邦後來封蕭何酂候,食邑也多。這大概也有他當初多奉送兩枚秦半兩的因素。
漢武帝改幣探索
漢武帝憑著文景時期的積蓄,開始了對匈奴的長期戰爭,以至於朝廷財政支出大增,經濟麵臨困難局麵。為了擴大財政收入,支援戰爭需要,漢武帝進行了財政改革,幣製改革則是其中的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