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錢通行——秦統一貨幣2(3 / 3)

第二,有利於鞏固政權。秦代統一幣製既有利於加強朝廷財權,便於朝廷賦稅的征收,也可以從財權、財力上防範六國殘餘勢力利用其原來的貨幣破壞秦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防止地方割據。

戰國時期,六國的貨幣都不同,貨幣不統一,經濟就不能統一,而且戰國時期的貨幣製度還有一個弊端,就是誰都可以造錢。

秦始皇在全國統一貨幣,就掌握了朝廷的經濟命脈。把各種貨幣統一起來,是維護朝廷集權政體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和條件之一。

統一幣製的核心是“貨幣朝廷專鑄”,就是把貨幣鑄造權、發行權以及貨幣流通管理權,用貨幣立法形式,收歸朝廷掌管。

為了防止東方諸侯殘餘勢力的擴張,秦始皇統一幣製,強化經濟,就成為了當時的一項加強政治統治的有力措施。因而,統一貨幣是秦王朝統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政治意義。

秦始皇統一貨幣,克服了以往因諸侯割據造成的貨幣雜亂,大大便利了全國各地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也有利於封建朝廷的賦稅征收,促進了經濟發展。這是鞏固全國政治統一的重要條件。

這一盛舉開創了我國古代貨幣史的新紀元,使我國古代貨幣進入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由於這種統一的圓形方孔錢容易貫穿,攜帶方便,磨損率低,從此成為我國封建王朝銅幣的主要形式。

第三,加強了民族融合。秦代的貨幣統一,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統一了貨幣,使得朝廷文明萬宗歸一,形成了朝廷文明的正源,實現了華夏文明的大一統,確立了中華民族以整體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從此以後,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華夏子孫在潛意識裏烙下了“隻有統一才合理”的印記。以後的曆朝曆代,直至今天,每個中國人都把這種意識作為朝廷存在的最基本的標準,不論出現任何原因的分裂局麵都會被最終統一。

我國疆域與歐洲總麵積不相上下,但是歐洲卻一直都是眾多朝廷的組合,我國之所以沒有出現歐洲那樣的諸多小國,與秦代統一後形成的“大一統”意識是分不開的。

在我國的曆史上,統一時期占據主流,分裂內亂終歸統一。強盛的中國全部是統一時期,貧弱的中國全部是分裂內亂時期。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統一貨幣,奠定了華夏統一團結的公眾認可模式。

總之,秦代貨幣的統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之間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為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方便;有利於封建朝廷的賦稅征收,鞏固了新興的朝廷政權,加強了民族融合,促進了遼闊疆域內經濟共同體的形成。

[旁注]

戰國七雄 是指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7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的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至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7個諸侯國分別為齊、楚、秦、燕、趙、魏和韓,這7個朝廷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後來秦國統一了其他六國。

賦稅 指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依照法律或習俗征收的款項,尤指應付給朝廷的費用。按丁口征收軍役及軍需品,稱為“賦”;按土地及工商經營征收財物稱為“稅”。春秋戰國以後,私有經濟不斷發展,授田製的創建,朝廷向農民份地征收實物,故賦、稅逐漸混合。

大一統 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係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大一統的原始意義正是由帝王一人統治天下。從古至今,一直有許多中國人熱愛、推崇大一統。大一統的邏輯中派生出來的許多觀念使得大一統在中國人的心靈中紮下根來。

[閱讀鏈接]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製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製度。

秦王朝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至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製上,秦王朝規定6尺為步,秦時一尺約合今23.1厘米,240步為一畝。這一畝製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