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兩錢就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繼承了曆史上錢幣形製的優秀成果,又注入了天、地、人的思想觀念,融時間、空間於一體,濃縮在方寸之內。
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半兩錢的誕生,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又一座豐碑。
秦始皇還對全國錢幣重量進行了統一。
在以金屬作為貨幣的時代,貨幣的重量是貨幣製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貨幣的重量過輕、過重或者重量標準的不統一,都會給商品交流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秦始皇統一貨幣時也非常重視對貨幣重量進行統一化。
在對貨幣的重量上,統一貨幣要求貨幣的重量為“半兩”,並在貨幣上鑄上“半兩”兩個字,這裏的半兩,相當於當時的12銖,秦製24銖等於一兩。
秦國鑄造錢幣是有技術上的原因的。當時鑄造貨幣使用的是土範,一枚錢隻能鑄一次,重量自然不能夠絕對準確。盡管如此,但是秦代關於“半兩”規定,無疑為貨幣重量的統一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世沿用對重量的統一要求,終於使古代金屬貨幣的重量終於走向統一。
秦始皇去世後,秦代貨幣中的一些改革成果開始衰落,鑄幣的重量開始減輕,幣製混亂,以變相的通貨貶值的手段攫取財富。秦末貨幣的嚴重減重變質,與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可見,一個朝廷的貨幣可以反映國力的盛衰。
秦始皇還規定由朝廷統一鑄造錢幣,鑄幣權完全由朝廷掌握,實現了鑄造模型和鑄造官署的統一。
在貨幣改革時,關於鑄幣權,秦國政策總起來說就是“鑄幣權”的統一:全國的錢幣都由朝廷統一集中地鑄造,不許民間私鑄。
關於秦國統一鑄幣權的情況,秦簡有一份《封診式》說道:“某裏士五(伍)甲、乙縛詣男子丙、丁及新錢百一十錢,容(熔)合;告曰:丙盜鑄此錢,丁佐鑄。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錢、容,來詣之。”
這段簡短的記載可以傳達多個信息:秦代的貨幣不僅是統一於半兩,而且都有法定的模式,那就是 “容”,就是用這種“容”來作為錢範鑄錢。
文章說“丙盜鑄此錢”,並被搜出錢範,丙也因此被逮捕,由此可以證明,秦國不但統一了貨幣的模式,更統一了鑄幣權。
秦國的這種錢幣必須集中於朝廷,由朝廷統一鑄造的做法,和現代各國貨幣的發行必須全部集中於朝廷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說秦始皇統一貨幣政策中的統一鑄幣權,是具有先驅作用的。
秦權錢是秦王朝統一貨幣、加強朝廷集權的象征。秦王朝為了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施行,不僅鑄造了大量的半兩錢,還鑄造了為數不多的重四兩的秦權錢。
秦國為了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施行,不僅鑄造了大量的“半兩錢”,還鑄造了為數不多的“重四兩”的秦權錢。
為了杜絕私鑄,檢驗半兩錢的分量,特地又鑄造了一種厚重的權錢,稱“法錢”,麵文左右兩側有“重四兩”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數字符號,作為衡量的標準。
按此權錢的標準,一枚權錢應當等於8枚半兩錢的重量,如果8枚半兩錢不等同於一枚權錢的重量,那就說明不符合標準。
秦權錢的鑄造,在監督、規範當時全國錢幣的流通,進一步鞏固半兩錢的獨尊地位,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落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旁注]
幣製 貨幣製度,包括拿什麼作為貨幣和貨幣的單位,以及硬幣的鑄造,紙幣的發行、流通等製度。貨幣製度是朝廷對貨幣的有關要素、貨幣流通的組織與管理等加以規定所形成的製度,完善的貨幣製度能夠保證貨幣和貨幣流通的穩定,保障貨幣正常發揮各項職能。
土範 土製的模具,用於鑄造。把金屬加熱熔化倒入土範裏,使凝固成為器物。我國商代鑄造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早期的鑄件大多是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麵的工具或用具,並與製陶工藝並行發展的,受陶器的影響很大。
《封診式》 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之一,共98簡。是關於審判原則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麵的規定和案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刑事偵查書籍。
權錢 權是我國古代度量衡中的衡器,是稱重量的器物,俗稱“秤砣”,是懸掛秤杆之上可以移動的砝碼。衡為杆,權為砣。“權衡”這個詞就是這般引申出來的。秦權權錢形狀多呈球形或半球形,頂端置半圓形或球形小鈕,平底;內壁鏤空,底部中間有一圓孔。
[閱讀鏈接]
晚清學者丁福保主編的《古錢大辭典》中有關於秦權錢的說明和拓圖,認為是世間罕見的珍品,書中所記載的錢,原物已經下落不明。
這枚秦權錢在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於西安,印有“第十七重四兩”幾個字,是現在發現與存世的唯一一枚秦權錢。
秦權錢是秦王朝統一貨幣,是加強朝廷集權的象征,是能與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度量衡製“商鞅方升”相媲美的國寶。商鞅方升為戰國中期的青銅器,反映了當時在數字運算和器械製造等方麵所取得的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