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戰爭中,康熙玄燁表現了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他指揮有方,處置得當,臨危不躁,謹慎地對待戰局的變化,不急於求成,也不放過良好的進攻時機。對待將領,不論親疏貴賤,一律賞罰嚴明,因而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旁注]
吳三桂 (1612年~1678年),字長伯,一字月所,遼東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73年叛清,首發三藩之亂。病死後其孫吳世璠繼其皇帝位。
耿精忠 (1644年 ~1682年),遼東蓋州衛人,清朝靖南王。 1673年,清政府下詔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軍鎮壓,遂降清。
尚可喜 (1604年~1676年),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裏,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曆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但其子尚之信叛清。
玄燁 (1654年~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年號康熙。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麵。
索額圖 (1636年~1703年),赫舍裏氏,滿洲正黃旗人,世襲一等公。先後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曾參與許多重大的政治決策和活動。康熙帝繼位之初,鼇拜擅權,索額圖輔佐計擒鼇拜。
鄭經 (1642年~1681年),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昵稱“錦舍”,延平郡王,鄭成功長子。鄭經曾經多次參與鄭成功的戰事。對開發台灣有一定貢獻。
[閱讀鏈接]
平定三藩之亂,從根本上說是正義力量的勝利。
吳三桂等人發動的叛亂,目的在於搞分裂割據,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失敗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避免了國家的分裂,有利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符合人民的願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
同時中央集權製力量得到加強,提高了抗禦外敵的能力。此後,清廷開始致力於解決邊疆問題。
弭叛息亂的噶爾丹之戰
平噶爾丹之戰是清朝時期康熙帝親征準噶爾大汗噶爾丹叛亂的戰役,時間是從1690年至1697年。
康熙帝曾三次親征,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平定噶爾丹叛亂是一次正義戰爭,對於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明末清初,我國北方的蒙古族準噶爾部勢力漸強,隨著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準噶爾部大汗噶爾丹分裂割據的野心愈益膨脹。
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30000人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清政府管轄的喀爾喀,占領了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一帶,向清政府告急,請求保護。
康熙一麵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一麵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
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麵下令就地征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麵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
1690年6月,康熙決定親征,其部署是分兵兩路出擊:左路軍出古北口,右路軍出喜峰口,從左右兩翼迂回北進,消滅噶爾丹軍於烏珠穆沁地區。康熙親臨博洛和屯指揮。同時令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遼河、洮兒河,與科爾沁蒙古兵會合,協同清軍主力作戰。
右路軍北進至烏珠穆沁境遇噶爾丹軍,交戰不利南退。噶爾丹乘勢長驅南進,渡過沙拉木倫河,進抵烏蘭布通。清左路軍也進至烏蘭布通南。
康熙急令右路軍停止南撤,與左路軍會合,合擊噶爾丹於烏蘭布通,並派兵一部進駐歸化城,伺機側擊噶爾丹歸路。
馬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就是現在的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該地北麵靠山,南有高涼河,地勢險要。噶爾丹背山麵水布陣,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內,依托箱垛放槍射箭。
清軍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布陣。八月初一中午,交戰開始。
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麵發起衝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回側擊。
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軍乞和,乘機率殘部夜渡沙拉木倫河,狼狽逃竄,逃回科布多時隻剩下數千人。
經過此役,噶爾丹實力大損,曾被其征服的回部、青海、哈薩克各部紛紛投向清軍。此役使蒙古全境出現了平靜局麵。
噶爾丹自烏蘭布通失敗後,叛亂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為基地,招集散亡人員,企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為防禦噶爾丹再次進攻,康熙采取了以下措施:調整部署,加強邊境守備;巡視漠北諸部,穩定喀爾喀蒙古上層,將逃居漠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左中右三路,編為37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溝通內地與漠北地區的聯絡,專門訓練使用火銃火炮。
1694年,清政府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爾喀,康熙遂決定誘其南下,然後一戰殲之。
為使此次作戰順利進行,清軍在戰前做了充分準備:調集兵馬,征調大批熟悉情況的蒙古人為向導,隨軍攜帶5個月口糧,按每名士兵配備一名民夫4匹馬的標準,組成龐大的運輸隊,備有運糧大車6000輛,隨軍運送糧食、器材;籌備大量防寒防雨器具,準備大批木材、樹枝,以備在越過沙漠和沼澤地時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