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千裏——近世時期2
消除割據的平定三藩之戰
平定三藩之戰是清康熙時消除南方三藩割據勢力、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時間從1673年至1681年。
這次平叛戰爭的勝利,清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避免了一次國家分裂,有利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同時中央集權力量得到加強,提高了抗禦外敵的能力。
“三藩”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們本為明代遼東邊將,後來降清。
清政權建立後,他們以功被封為王,享受高官厚祿,作為清朝控製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他們利用這一機會,保存並擴大自己的實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與中央政府抗衡。
吳三桂割據雲南,大肆圈占民田,把耕種這些土地的各族農民變為自己的佃戶,製定各種繁重的賦役,強迫農民納租納稅。同時,廣征關市,榷稅鹽井、金礦、銅山之利;尚之信在廣東令其部屬私充鹽商,恣意盤剝;耿精忠在福建也是橫征鹽課,勒索銀米。
“三藩”各擁有雄厚兵力,巨額的軍費開支,全由國庫支付,造成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的局麵,清財政麵臨巨大的困難。
“三藩”割據勢力的膨脹,嚴重威脅清朝政府的國家統一,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
康熙初年,清中央政府逐漸對“三藩”采取了限製的政策,著重限製“三藩”中實力最強大的吳三桂,如命令他繳還大將軍印,同意他辭去雲貴總管,罷其除吏之權等。這些措施除了加深了雙方矛盾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玄燁親政之後,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要務,對飛揚跋扈的“三藩”割據勢力,夙夜憂心。除掉鼇拜後,決計清除“三藩”。
1673年3月,尚可喜請求告老歸遼東,以其子尚之信承襲爵位繼續坐鎮廣東。玄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同意他告老,但不允許其子襲爵,命令其盡撤藩兵回籍。
這道命令觸動了吳、耿二藩,他們也不得不請求撤藩,一方麵試探朝廷的態度,一方麵積極準備叛亂。
當時朝廷大臣意見不一,大多數人認為一撤藩,勢必引起反抗,反對撤藩。康熙玄燁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現在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發製之。於是將計就計,同意吳三桂和耿精忠所請,毅然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就在雲南發動叛亂,發檄文指斥清政府,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起“複明”的旗號,以欺騙人民。叛軍很快攻進湖南。
1674年3月,耿精忠據福建反叛。不到半年,清政府的滇、黔、湘、川、桂、閩6省全部失掉。1676年2月,尚之信據廣東反叛。接著,戰亂擴大到贛、陝、甘等省。
吳三桂等人的反叛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動。大學士索額圖提出懲處主張撤藩的人,取消撤藩令。
康熙力排眾議,對其他叛亂分子采取招撫拉攏的手法,暫時停撤耿、尚二藩,集中主要力量打擊元凶吳三桂,下令剝奪吳三桂的王爵。同時,在軍事上迅速製定了一套作戰計劃,下令討伐。
康熙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統率八旗勁旅前往荊州,與吳軍隔江對峙。又命西安將軍瓦爾喀率騎兵赴蜀,大學士莫洛經略陝西。命康王傑書等率師討伐耿精忠。又命副都統馬哈達領兵駐兗州、擴爾坤領兵駐太原,以備調遣。
戰爭開始後,清政府方麵多有失利。與之相反,叛軍方麵卻屢屢得手。康熙玄燁依據時局,運籌帷幄,以湖南為主戰場,堅決打擊湖南的叛軍,輔以陝、甘、川線和江西、浙東東線,三個戰場相互配合,把叛軍分割開。
江西地位重要,水陸皆與閩楚接壤,決計固守。當耿精忠叛亂時,清軍就有效地割斷了耿、吳叛軍的會合。
對西北則采取穩定策略。陝西提督王輔臣,態度曖昧,叛而附,附而又叛,甚至殺害了陝西經略莫洛。康熙以極大的耐心爭取他,表示往事一概不究,極力安撫。
終於在1676年把王輔臣爭取過來,保住了陝西,使吳三桂打通西北的陰謀未能得逞,清軍得以騰出兵力增援南方。
又利用耿精忠同鄭經的矛盾,多方招撫耿精忠,不久耿歸附清廷,清收複福建。尚之信也降服,從而穩住了廣東。
由於康熙處置得當,吳三桂失去了外援,軍事上完全陷於孤立。這樣,戰爭的優勢逐漸轉到清軍方麵來了。
陝西、福建、廣東局勢穩住後,康熙便命令諸將重點進攻湖南。
清軍從荊州江北和江西兩方麵展開進攻。尤其是從江西方麵迂回間道破袁州,又自醴陵攻萍鄉,乘勝直指長沙,震動了湖南。
吳三桂急忙率領鬆滋等長江湖口前線駐軍回援長沙,全力拒守。此時,康熙乘吳軍全力固守長沙而湖口各路守備空虛之機,命清軍自荊州渡江進攻,吳軍潰敗。
戰勢對叛軍更加不利。勢窮力竭的吳三桂為了鼓舞士氣,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
但這一招並未起什麼作用,他坐困衡州,一籌莫展,不久病死。部將迎其孫吳世璠即帝位,改元洪化,退居貴陽。
清軍乘勢發動攻擊, 1679年,清軍平嶽州、常德、長沙、衡州等地後,恢複了湖南全省,同時收複廣西。1680年,克漢中,定成都,取重慶,收複四川。
1681年1月,清軍收複貴州,彰泰開始進入雲南。2月,賴塔率師由廣西抵雲南。9月,清將趙良棟率師由四川至雲南,與另二路先期抵達的軍隊會合,加緊圍攻昆明。
此時,被清軍俘獲後發給銀糧返還原籍的苗族兵將,紛紛幫助清軍。10月,昆明城中,糧盡援絕,南門守將開門迎降,吳世璠服毒自殺,雲貴悉平。
至此,平定“三藩”叛亂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