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千裏——近世時期2(3 / 3)

噶爾丹果然率30000騎兵自科布多東進,沿克魯倫河東下,大舉內犯。

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1696年2月,康熙調集90000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東路9000人,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製性側擊;西路46000人,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將,分別出歸化、寧夏越過沙漠,北上切斷噶爾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

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已過土剌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

1696年5月13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剌河上遊的昭莫多,距噶爾丹軍15千米紮營。昭莫多,蒙語為大森林,位於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東。

清撫遠大將軍費揚古鑒於軍隊長途跋涉,饑疲不堪,決定采取以逸待勞、設伏截擊的方針,以一部依山列陣於東,一部沿土剌河布防於西,將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之中;振武將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

戰鬥開始後,清軍先以400騎兵挑戰,誘使噶爾丹軍入伏。噶爾丹果然率兵進擊,企圖攻占清軍控製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不分勝負。

此時費揚古指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回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奮呼出擊。

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15千米以外,俘殲數千人,收降3000人,擊斃噶爾丹之妻。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

此戰,清軍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條件,以逸待勞,設伏截擊,迂回包抄,終於贏得了勝利。

在噶爾丹率軍東侵喀爾喀之際,其後方基地伊犁地區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襲占。加之連年戰爭,噶爾丹精銳喪亡,牲畜皆盡,噶爾丹兵敗窮蹙,無所歸處,所率殘部不過千人,旦羸弱不堪,內部異常混亂。

1697年2月,康熙鑒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聞訊,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政府。

噶爾丹的失敗,從根本上說,他的行動違背了我國多民族國家走向統一與鞏固的曆史潮流,到頭來不免走上覆滅的道路。

[旁注]

準噶爾部 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17世紀至18世紀,準噶爾部控製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建立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清代,因大汗噶爾丹的分裂行為被清軍重創。

噶爾丹 (1644年~1697年),清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第六子。康熙時期,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朱穆秦地區,威逼北京。康熙帝曾三次親征,主力軍被清軍擊潰,部眾叛離。卒於科布多。

喀爾喀 我國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初見於明代,以分布於喀爾喀河得名。清初編旗,屬內劄薩克旗即內蒙古;格埒森紮留居故地,仍號所部為喀爾喀,轄地逐漸擴大。

盛京將軍 清代武官職務,原為正一品武職,後降為從一品武職。盛京將軍是統轄盛京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盛京地區就是現在的遼寧大部及內蒙古一部。1907年,歸東三省總督兼管。

吉林將軍 全稱“鎮守吉林烏拉等地方將軍”。東北地區三個將軍之一。原為正一品武職,後降為從一品武職。駐於吉林烏拉,就是現在的吉林省吉林市。轄今吉林省東部、黑龍江省東部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全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東南部,為“三將軍”中轄域最大者。

烏蘭布通 位於克什克騰旗之西,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1690春,準噶爾部噶爾丹率叛軍抵達烏蘭布通,以上萬頭駱駝擺成一條防線,稱為“駝城”,康熙帝聚集十萬之眾一舉擊潰。這就是烏蘭布通之戰。

薩布素 (1629年~1701年),清初寧古塔即黑龍江寧安縣人,滿族鑲黃旗人,姓富察氏。行伍出身。薩布素曆任數十年“忠直無隱”、“家無餘財”。降職後仍率卜魁即齊齊哈爾民眾治理水患。薩布素因積鬱成疾,卒於黑龍江將軍衙門。

費揚古 (1645年~1701年),滿洲正黃旗人。年輕的費揚古在安親王嶽樂帳下效力,因戰功卓著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費揚古不是憑借外戚的身份,而是憑借自己的功績而躋身於政壇。在清王朝抗擊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戰爭中,費揚古更是大顯身手。

昭莫多 位於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南宗英德。“昭莫多”蒙語意為大樹林。清朝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清軍曾和準部叛軍激戰於此,清軍取得“昭莫多大捷”。

孫思克 (1628年~1700年),字藎臣,漢軍正白旗人。康熙時期的綠營名將,在平定吳三桂之亂時,立有大功,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合稱為“河西四漢將”。

策妄阿拉布坦 蒙古準噶爾汗國大汗。是準噶爾部原首領僧格之長子。1690年,噶爾丹出兵喀爾喀蒙古,策妄阿拉布坦趁此機會發兵占領了原準噶爾領土,將噶爾丹遏製在科布多無法西還。此後,策妄阿拉布坦與康熙皇帝合作,徹底擊敗噶爾丹。

[閱讀鏈接]

清康熙皇帝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後,於1703年禦製兩通刻碑,用以紀念平叛的勝利,表彰兩寺喇嘛助戰功績。

兩通石碑均用滿、蒙古、藏、漢4種文字銘刻,每碑各建有一座八角攢尖頂式碑亭。碑文表彰兩寺喇嘛功績的文字稍異。

席力圖召的石碑尚存原地;小召的石碑已移存內蒙古博物館內。碑文記載賜予小召的甲胄、寶刀,過去每年春節公開展覽,名為晾甲,屆時傾城出動前往觀賞,今亦由內蒙古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