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千裏——近世時期1(1 / 3)

決勝千裏——近世時期1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

這一時期的戰爭,主要是鞏固統一的戰爭和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特點。

明清時期的軍事技術有較大發展,古代火器達到鼎盛,出現了炮兵、輜重兵,軍隊裝備和編製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而作戰指揮和戰術運用也在發展,出現了集中兵力的殲滅戰,冷熱武器並用的協同戰,及依靠人民的衛國戰等,體現了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戰爭藝術。

解除威脅的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或稱京師保衛戰,是明朝在兵部尚書於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的戰爭,時間是1449年。

於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元朝被推翻後,一部分殘餘勢力逃往漠北,曆史上稱作“北元”。北元殘部經曆了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分成韃靼和瓦剌等部。

至15世紀中葉,瓦剌部在其首領脫歡、也先的統領下逐漸強盛起來,並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明王朝北方的勁敵。

1449年2月,蒙古瓦剌部落太師也先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四路,大舉攻明。宦官王振不顧朝臣反對,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

行至土木堡,就是現在的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追趕上來,把明軍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消息傳到北京,群臣相對而泣。朝議中,有人提議國都南遷以解救國難,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義正詞嚴地予以斥責,並主張現在應立刻調集勤王之兵,誓死守衛京師。

於謙的意見得到了多數朝臣的支持。於是,朝廷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負責部署保衛北京的事宜。

於謙受命於危難之秋,首先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直隸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緊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京畿、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訓練,以備調遣;將通州可供京師一年之用的數百萬石糧米運入北京,加強了後勤實力。

緊接著,於謙組織軍民加固城牆,並疏散城外周圍居民,加大防禦縱深。又命工部趕造兵器戰車,同時將南京庫存的軍用物資趕運來京。還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丟棄的盔甲兵器,以充實戰備。

經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在短時間內就組織起22萬兵強馬壯的守衛大軍,明軍的守城實力迅速得到了加強。

10月,也先率瓦剌軍分三路大舉攻明。東路20000人取古北口,即今北京密雲東北,作為牽製力量;中路50000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由也先自率10萬主力,挾持明英宗,經大同進攻紫荊關,即今河北易縣紫荊嶺,企圖從東、北、西3個方向分進合擊,一舉奪占北京。

也先由熟知紫荊關設防部署的被俘太監喜寧引導,率軍偷越山嶺,內外夾擊,攻克了紫荊關。此後,又揮師南下,經易州,即今河北易縣北上直逼北京。

於謙得到瓦剌入侵的戰報後,立即奏請明景帝朱祁鈺,急調各地宗室的部隊進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軍夾擊瓦剌軍。接著於謙召集抗戰指揮集團,商討作戰方略。

針對敵人的來勢,兵馬司提出,拆毀城門外民房,實行堅壁清野,以利於戰守。都督王通發表意見說:發動軍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築工事據守。

總兵石亨則主張軍隊全部撤入城內,盡閉9座城門,堅壁死守。眾將領雖然意見不盡一致,但都認為瓦剌軍來勢凶猛,應先避敵鋒芒,以守為主。

於謙不同意這些意見,認為不應該消極防禦,他向眾將領陳述了自己的主張:“瓦剌現在氣勢囂張,據守不戰則表示我們害怕他們,這就會更加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不能示弱,讓他們輕視我們。我認為應該列陣於城外,用衝鋒來迎戰他們。”

眾人聽後,也覺得拒敵於城外更為主動,都同意了於謙的主張。最後,於謙同眾將領協商製定了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相互配合的作戰部署。

於謙隨即將調集的22萬軍隊依城列陣於9門之外,都督陶瑾、劉聚等將領分別統兵列陣於安定門、西直門等城門下,於謙則同石亨指揮諸軍,並親率副總兵範廣、武興列陣在德勝門外,擋住瓦剌軍的來路。同時派都督王通、副都禦史楊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內。

布置完畢,於謙下令閉門誓師,宣布任何人即使戰敗也不得退入城內。並規定,將領臨陣不顧軍隊先退的,斬首;軍士不聽將領指揮先退的,後隊斬前隊。

於謙甲胄披身,眼噙淚花,號召守城三軍:“要用我們的頭顱與熱血,來雪皇帝被俘的奇恥大恨!”

10月11日,瓦剌軍主力逼近北京。也先命軍隊列陣於西直門,而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想要迫使明政府獻城投降。

於謙不為所動,決定先發製敵,打一打也先的氣焰,於是命令都督高禮、毛福壽率軍出擊,在彰義門北,打敗了瓦剌軍先鋒,斬殺數百人,奪回被俘者千餘人。這天晚上,於謙又派薛斌率軍潛入瓦剌軍營,偷襲成功。瓦剌軍受此兩挫,士氣大為折損。

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沒想到北京守軍陣嚴氣盛,戰鬥力這麼強,開始感到有點驚恐。也先料想如果繼續打下去,恐怕於己不利,便采納了投降太監喜寧的計策,遣使入城,邀明政府派大臣“迎駕”議和,妄圖誘於謙、石亨等人前來,將其扣留,使明軍失去指揮,不戰自潰。

於謙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陰謀,但為了揭穿也先的詭計,掌握主動,遂派趙榮、王複前往談判。同時,於謙下令守城將士不得談論議和之事。

也先見於謙、石亨等重要將領未到,就借口來使官小,不與談判,要於謙、石亨、王直等人親自前來。

這時朝中主和派又乘機大倡和議之策,明景帝一時難以決斷,就派人征求於謙的意見。

於謙堅定地回答:“現在我隻知道有戰事,其他事一概不願聽到。”並勸明景帝,“當前應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於謙的一番話,堅定了明景帝抗戰的決心,粉碎了也先的陰謀。

10月13日,也先撕下了議和的偽裝,集中主力向德勝門發動進攻。於謙令石亨在城外民房設置伏兵,派小隊精騎主動迎擊,交戰後佯裝敗退,誘使敵人進入設伏地域。

也先果然中計,率萬名騎兵緊追不舍。明軍出其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然發射神銃、火箭,打得瓦剌軍暈頭轉向。石亨乘機率伏兵投入戰鬥,前後夾攻,瓦剌軍死傷無數。

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弟弟勃羅和平章卯那孩也中炮身亡。也先這時才發現明軍主力就在德勝門,於是急忙撤軍,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

都督孫鏜率西直門部隊迎擊瓦剌軍,殺敗了瓦剌軍先鋒。但也先不斷增兵,孫鏜力戰不支,想退入城中。負責監軍西門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許開城門,讓城上守軍發射火器轟擊瓦剌軍,配合孫鏜守軍戰鬥。

就在這時,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援兵從彰義門、德勝門趕到,會合孫鏜三麵圍攻瓦剌軍。瓦剌軍抵擋不住,在也先的率領下倉皇向西南方向退去。

10月14日,也先整頓兵馬,再次進攻彰義門。於謙派武興、王敬率軍迎戰。

明軍前隊以神銃轟擊,後隊列弓弩繼進,將瓦剌軍擊退。而明景帝所派的監軍太監率數百騎企圖搶前爭功,衝亂了明軍的陣勢,副總兵武興中箭犧牲。瓦剌軍乘勢反擊,追至德勝門外的土城。

在此危急時刻,土城居民紛紛爬上屋頂,大聲呼喊,向瓦剌軍投擲磚石,配合明軍打擊瓦剌軍。僉都禦史王弦和都督毛福壽又率援軍趕到,再次打退瓦剌軍的進攻。

與此同時,進攻居庸關的50000瓦剌軍也遭到守關明軍的頑強抵抗,被迫撤退。

也先見北京城防守嚴密,屢戰不利,手中的明英宗又失去了要挾作用,在得到中路軍兵敗居庸關的消息後,又獲悉各地勤王軍即將到達,他害怕後路被切斷,於15日夜間偷偷拔營撤走。

於謙發現也先撤軍,立即派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並急令明軍乘勝追擊,又在固安、霸縣殲滅瓦剌軍萬餘人,擒獲其將領48人,奪回被擄人口、牲畜數以萬計。

至此,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瓦剌敗退後,於謙繼續加強北方邊鎮的防務。也先幾次出兵南犯,都被擊退。在武戰不勝、求和不成的情況下,瓦剌被迫於1450年8月無條件釋放明英宗回朝,恢複了對明代的臣屬關係。

其後,瓦剌內部矛盾不斷加劇,勢力漸衰,明朝北方邊境的威脅得以解除。

[旁注]

脫歡 (?~1439年),又作托歡,明時蒙古瓦剌部領袖。1418年,承襲父親馬哈木被明成祖封為順寧王,後來進一步控製了東部蒙古,為也先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去世後其子也先繼位為首領。

也先 (?~1454年),又譯額森。出身於準噶爾部,姓綽羅斯氏,順寧王馬哈木孫,脫歡子。明時蒙古瓦剌部首領。曾在土木堡之變中俘虜明英宗,並脅裹英宗包圍北京城,後被於謙擊退,議和,送還英宗,恢複貢市。

明英宗朱祁鎮 (1427年~146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在位期間,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瓦剌入犯時,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後來被釋回京。

於謙 (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英宗時期重臣,諡為“忠肅”。瓦剌兵逼京師時,於謙督戰,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明英宗得歸。於謙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