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千裏——近世時期1(3 / 3)

胡守仁 (1544年~1599年),字子安,號近塘。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麾下重要將領之一。從嘉靖年間開始,胡守仁一直追隨戚繼光南征北戰,在浙江、福建等地抗擊倭寇,在北方抵禦蒙古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因驍勇善戰,頗受戚繼光信賴。

一頭兩翼一尾陣 就是把參戰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為頭,是正兵,主要的進攻部隊;兩翼為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隊,隨時準備增援任意方向。

俞大猷 (1504年~1580年),字誌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漢族,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儒將、武術家、詩人、兵器發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績是領導抗倭戰爭,戰功顯赫,“俞家軍”威名赫赫,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

劉顯 (1515年~1581年),本姓龔,字惟明,江西南昌人。明抗倭名將。與戚繼光、俞大猷等連續破倭。繼任狼山總兵,統製大江南北,防倭進犯。進官都督同知、左軍府都督、太子太保。其子劉綎也是明代著名將領。

[閱讀鏈接]

1562 年,一夥倭寇紮營在福建寧德邊的橫嶼上,小島四麵環水, 退潮時盡是泥沼。倭寇憑借有利地形,在島上又修築了堅固的工事,陸軍難以進攻,水軍也無法靠近。

為了消滅這股敵人,戚繼光察看地形後, 製定了陸軍進攻的方案。他命令戰士們在海水退潮時,快速地在爛泥上鋪上稻草,衝上橫嶼。

天降神兵,倭寇毫無準備,經過短暫的激戰,敵人被戚家軍全殲,倭寇盤踞3年的橫嶼一舉收複。戚家軍從此威名遠揚,倭寇稱戚家軍為“戚虎”。

重要轉折點的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明清之際重要戰役,時間是1619年。此戰成為了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此役之後,明對後金之戰略態勢由主動變為被動,明帝國於東北地區的藩籬逐漸喪失,日後雖調兵遣將、增加糧餉卻再也無法獲得對後金的戰略主動權,直至王朝覆滅。

1618年4月,後金的努爾哈赤發兵向明軍進攻,不但在遼東節節勝利,而且北京也舉朝震駭。

為了安定遼東,早日遏製後金勢力,明政府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以杜鬆、馬林、李如柏、劉綎等為副,調兵籌餉。經過9個多月的準備,赴遼的明軍都先後到達,總共有10萬餘人,號稱47萬大軍。

楊鎬與諸將議定,分四路進攻後金,總兵劉綎率軍出寬甸由東;總兵馬林率軍出三岔口由北;杜鬆率軍出撫順關由西;李如柏率軍出鴉鶻關由南,其中以西路杜鬆為主力,皆直指赫圖阿拉。此外,王紹勳總管各路糧草,楊鎬坐鎮沈陽。

努爾哈赤掌握了明軍的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明軍是采用分兵合擊,聲東擊西的戰術。

因此,隻派500人抵禦和阻滯南路的劉綎軍,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打擊從西而來的杜鬆的明軍主力,所謂“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

努爾哈赤的這一部署是正確的,因為從兵力上看明軍有10萬多人,而後金隻有60000人,處於劣勢。但明軍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劉綎、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險,行軍困難,一時不易到達,隻有杜鬆一路出撫順,渡渾河,沿蘇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兩日就可到達赫圖阿拉。

努爾哈赤親自統率八旗大軍迅速開赴西線,阻擊明軍。兩軍於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的薩爾滸一帶相遇,揭開了著名的薩爾滸戰鬥的序幕。

1619年4月13日,杜鬆率領80000明軍,出撫順關,14日到達薩爾滸。在得知後金正派兵構築界凡城,阻擋明軍東進後,杜鬆留下20000人駐守薩爾滸,自領10000人攻打界凡城。這其實是把已經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了。

此時,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已到界凡以東,迅速地抓住了各個擊破的戰機。他派代善、皇太極帶領兩旗截擊杜鬆,自己親率六旗猛打薩爾滸的明軍。

明軍遭到突然攻擊,紛紛逃往薩爾滸河西岸,結果在得力阿哈一帶全部被殲。而杜鬆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圍,杜鬆喪生,全軍覆沒。

4月14日,馬林率明軍與葉赫兵出三岔口,紮營於富勒哈山的尚間崖,派潘宗顏領一軍駐守斐芬山,又遣龔念遂率一軍守衛斡輝鄂模,互為犄角,彼此聲援。

努爾哈赤在西線消滅明兵主力以後,乘勝揮戈北上,4月15日,首先擊潰了駐守斡輝鄂模的明軍,隨後又攻打尚間崖。明兵大敗,馬林僅以身免,逃往開原,斐芬山的明軍也被攻滅。

劉綎一路雖然出師最早,但由於山道陡峭,大雪封山,進軍遲緩,遲至4月15日才到達深河。後金的少數守軍沿途攔截,且戰且退,竭力阻滯明軍的前進速度。16日,劉綎進抵阿布達裏岡,薑弘立率領的朝鮮援兵到達富察,距離赫圖阿拉還有五六十裏。

這時,努爾哈赤已在西北兩路獲勝,立即派扈爾漢、阿敏、代善、皇太極先後出發,日夜兼程趕赴東線,很快在東線集中了30000多人,隱伏山穀,待機而動。

明軍並無戒備地前進,後金軍突然出擊,衝斷前後,劉綎戰死,全軍覆沒。代善隨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帶的朝鮮軍。薑弘立的軍營被緊緊圍住,於是薑弘立以下,全軍投降。

楊鎬驚悉三路喪師,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軍隻有這一路逃脫了敗滅的厄運。

薩爾滸戰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選擇有利的戰場和戰機,連續作戰、速戰速決、各個擊破,在戰略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努爾哈赤在5天之內,在3個地點進行了3次大戰,戰鬥前部署周密,戰鬥中勇敢頑強,戰鬥結束後迅速脫離戰場,立即投入新的戰鬥,充分顯示了他機動靈活的指揮才能和後金將士的勇猛戰鬥作風。

後金從此由戰略防守轉入了戰略進攻。

[旁注]

努爾哈赤 (1559年~162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於1616年在赫圖阿拉創建“大金”。他統一女真,製定滿族文字,創建八旗製度,是滿族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

楊鎬 (?~1629年),字京甫,號風筠,商丘人。明末將領。建州女真公開叛明時,明神宗以楊鎬為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他部署四路軍,企圖分進合擊後金軍,但因在薩爾滸兵敗,受到禦史交章劾奏,因此下獄,後被殺。

杜鬆 (?~1619年),字來清,明朝陝西榆林人。為明代大將。勇悍善戰,塞外民族皆稱其為“杜太師”。在薩爾滸戰役中,杜鬆急於立功,踏雪冒進,結果遇伏,被努爾哈赤之子貝勒賴慕布射殺。

馬林 (?~1619年),河北蔚州人,明朝名將馬芳次子。以父蔭升總兵。在薩爾滸之戰中,馬林被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各率軍前後夾擊,大敗。馬林二子馬燃、馬熠,皆戰死。

李如柏 (1553~1620年),字子貞,號肖城。朝鮮後裔,遼東鐵嶺衛人,是名將李成梁之子,官拜遼東總兵,習知遼中情事。薩爾滸之戰,兵敗,逃回後自裁。

劉綎 (1560年~1619年),本名龔綎,字子綬,號省吾,江西南昌人。明末著名將領,後世譽為“晚明第一猛將”。一生經曆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最後戰死於薩爾滸之戰。

赫圖阿拉 滿洲後金政權都城。又稱興京、黑圖阿拉、赫圖阿喇或黑禿阿喇,滿語“橫崗赫圖阿拉”之意。故址在今遼寧省新賓縣。1603年努爾哈赤始建城堡於此。

代善 (1583年~1648年),愛新覺羅·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清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代善奉父命,率諸貝勒大臣在薩爾滸與明軍交戰,努爾哈赤隨後趕到,八旗健兒奮勇衝擊,斬殺杜鬆、王宣、趙夢麟三總兵,消滅了明軍主力。

皇太極 (1592年~1643年),愛新覺羅·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稱天聰汗, 1636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薑弘立 (1560年~1627年),字君信、號耐村。李氏朝鮮中期官僚、將軍。薩爾滸之戰爆發,明要求朝鮮支援。朝鮮國王光海君命都元帥議政府左參讚薑弘立為五道都元帥,統13000人出戰。戰敗,薑弘立及下屬大部投降。

扈爾漢 (1576年~1623年),佟佳·扈爾漢,女真族,滿洲鑲黃旗人。後金大臣。參加薩爾滸之戰,敗明軍撫順、開原二路。旋又設伏,與諸貝勒盡殲明將劉綎所部50000人。次年在沈陽敗明總兵賀世賢。曆加世職至一等總兵官。

阿敏 清初大臣。因作戰勇敢,戰功卓著,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被封為和碩貝勒,號稱“四大貝勒”,阿敏以序稱二貝勒。1619年,參加薩爾滸大戰。其後數年,數次出師進攻明境。

[閱讀鏈接]

努爾哈赤小時受到很深的漢文化的熏陶,並擔任過明朝下級軍官。1582年塔克世與祖父覺昌安被尼堪外蘭害死。為報仇,努爾哈赤次年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也正式開始統一女真的大業。當時裝備短缺,僅有13副盔甲。

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佛阿拉城,自稱可汗。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1606年努爾哈赤被蒙古諸部尊稱為“昆都侖汗”。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稱“安巴庚寅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從此以後,起兵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