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千裏——近世時期1(2 / 3)

工部 我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六部之一。明代工部的最高級長官為尚書,別稱“司空”,負責掌管全國的百官、山澤、營繕、采捕、陶冶、舟車、織造、屯種等政令,為正二品。

明景帝朱祁鈺 (1428年~1457年),明代第七位皇帝,憲宗時尊其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時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明英宗被瓦剌軍俘去之後繼位,重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城保衛戰,打退了瓦剌的入侵。

兵馬司 我國古代朝廷的軍事機構之一。明裁省警巡院並入兵馬司,增置中、東、西三城,置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各置指揮、副指揮,畫境分領京城內外,掌維持京城治安,疏理街道溝渠及囚犯、火禁等事。

神機營 軍隊名。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也成為明軍的一個兵種。

[閱讀鏈接]

於謙是明朝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稱為“於青天”。

於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囑管家,一概不收壽禮。就連皇上派人送的一隻玉貓金座鍾,也被拒之門外。

於謙辦事鐵麵無私,清廉不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貪官。後來於謙在貪官的誣陷下,被皇帝罷了官,還要問他的罪。

於謙在牢裏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第一次反侵略的抗倭之戰

明抗倭之戰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從1555年開始的人民抗倭鬥爭,到1563年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打敗倭寇,前後曆經8年,最終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勝利。

平定倭患,維護了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使人們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

元末明初,日本正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曆史上稱為“倭寇”。

明初,國力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

明正統以後,海防鬆弛,加之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十分活躍,倭寇禍患越來越嚴重。這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

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1555年5月,由漢、壯、苗、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愛國將領張經領導下,於今浙江嘉興北的王江涇大破倭寇。這是抗倭戰爭以來取得最大的一次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來,此為戰功第一”。

同年秋天,明朝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從山東調到浙江禦倭前線,任浙江都司金書。次年被推薦為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三府。這些地區是倭寇時常出沒、遭受倭患最嚴重的地方。

戚繼光到任後,決定招募新軍。經過幾個月的嚴密組織和艱苦訓練,他建立起一支以義烏農民和礦夫為主的3000新軍,並創造了“鴛鴦陣”的戰術,用以訓練士兵。這支軍隊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

1561年,倭寇50餘艘船,2000餘人聚集於寧波、紹興海麵伺機入侵。戚繼光立即督舟師出巡海上。倭寇遂離開台州防區騷擾奉化、寧海,以吸引明軍,而後乘機進犯台州。

戚繼光將軍隊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門,自率主力赴寧海。倭寇偵知戚家軍主力去寧海,台州空虛,遂分兵三路分別進攻台州桃渚、新河、沂頭。戚繼光部署兵力,與敵人展開了台州大戰。

4月24日,倭寇大肆搶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內精壯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戚繼光夫人挺身而出,發動婦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貿然逼近。25日,在寧海的戚繼光令胡守仁率部馳援新河。

26日,倭寇逼近新河城下。這時,援軍趕到,雙方展開激戰。入夜,戚家軍打敗倭寇,殘倭從鐵嶺方向逃走。次日,乘勝追擊,將殘倭打得落花流水。

戚繼光擊敗寧海之倭後,聽說進犯桃渚之敵焚舟南流,改進精進寺。他認為敵人這樣做,是想乘虛侵犯台州府城,於是揮師南下,決定急行軍先敵到達府城。於是,雙方於離城僅1000米的花街展開激戰。

戚家軍前鋒以火器進攻,殺死敵人前鋒頭目,敵人主力大敗退逃。戚家軍即分兵兩路猛追,將一股敵人沉於江水中,另一股被殲滅於新橋。隻一頓午飯的工夫就結束了戰鬥,戰果頗豐。

5月1日,泊於健跳沂頭海麵的倭寇進至台州府城東北的大田鎮,妄圖劫掠府城。戚繼光率軍人在大田嶺設伏,與倭寇對峙。敵人聞有備,遂逃至大田,欲竄犯仙居,劫掠處州。

大田至仙居必經上峰山,山南是一狹長穀地,便於伏擊敵人。戚繼光先敵人到達上峰嶺,令每人執鬆枝一束隱蔽身體,嚴陣待敵。倭寇列10千米長隊向仙居方向行進。

戚家軍待倭寇進入伏擊圈,鳥銃齊發,並列成一頭兩翼一尾陣,居高臨下,勇猛衝殺。倭寇措手不及,倉皇應戰,當即有數百人繳械投降。餘倭被迫退至白水洋朱家大院,被戚家軍圍攻,全部被殲。

5月15日,戚家軍又取得了藤嶺戰鬥的勝利。5月20日,消滅了竄犯寧海以北團前、團後占據長沙之倭寇。從四月下旬開始,戚家軍以少敵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連續取得了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的勝利,消滅倭寇數千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倭寇竄犯寧波、溫州,戚家軍和其他明軍配合,全殲倭賊,此後,倭寇未再大規模進犯台州地區,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浙江倭患平息後,倭寇紛紛南下騷擾福建,福建成為倭患中心。

1562年7月,戚繼光被派往福建剿倭。他入閩碰到的第一個倭巢是橫嶼,這是福建寧德縣城東北海中的一個小島,島上倭寇有數千人,盤踞數年,明軍無可奈何。

戚繼光決心攻拔這一據點。他讓士兵每人拿一束草,隨進隨用草填泥,士兵擺成鴛鴦陣,戚親自擊鼓,士兵在戰鼓聲中踏草前進。

上岸後,兵士奮勇當先,與倭寇展開激戰。後續部隊也涉過泥灘,雙方夾擊,亂了敵倭的陣勢,很快占領了倭巢,並將其焚毀。此戰取得了入閩抗倭的第一次勝利。

橫嶼之戰後,戚家軍在寧德稍作休整,便向福清挺進,相繼攻拔福清境內的數個倭穴。8月29日抵達福清城,9月2日於今福清東南的牛田大敗倭寇,大部殲滅。

9月13日,奇襲盤踞林墩的倭賊,消滅了興化一帶的倭賊。10月間,戚家軍班師回浙江,從事休整和補充兵員,以俟再戰。

戚繼光回浙後,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攻陷興化府城,在城中燒無惡不作,盤踞兩個多月才棄空城退出,經岐頭攻陷平海衛,以此為巢,四出騷擾。

福建再次麵臨倭患的威脅。明政府調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先期援閩的廣東總兵劉顯與戚繼光一道抗擊閩倭。

1563年4月,戚繼光抵達福建,立即查看倭巢地形。在攻擊平海衛倭寇的戰鬥中,戚家軍為中軍,擔任正麵進攻,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左軍,從兩翼配合攻擊。

4月21日,戚家軍以一部為前導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亂了倭賊前鋒騎兵,乘勢發動猛攻,兩翼部隊投入戰鬥。倭寇三麵受敵,狼狽竄回老巢。三路明軍乘勝追擊,將敵人圍困於巢中,並借風火攻,蕩平了倭巢。

平海衛之戰後,戚繼光又率部消滅了原侵擾政和、壽寧的倭寇。隨後,又相繼大敗倭寇於仙遊城下、同安王倉坪和漳浦蔡不嶺,斬獲頗多。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此外,戚繼光與俞大猷配合,殲滅了廣東的倭寇。

至此,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取得了最後勝利。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實現了他的滅倭誌向。在剿倭戰爭中,戚繼光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嚴格要求士兵,不準擾害百姓,做到兵民相體。

在戰略戰術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進攻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防禦重積極主動而不是機械地死守,在防禦中伺機反攻。

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鴛鴦陣”,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機動、靈活、嚴密的作戰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

這是戚家軍屢敗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繼光和戚家軍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

[旁注]

張經 (1492年~1555年),字廷彝,號半洲,福建候官縣人。諡“襄敏”。在東南倭寇猖獗時,明政府命張經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專辦討倭,便宜行事。張經選將練兵,並請調狼筅兵和土兵,獲得王江涇大捷。

戚繼光 (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卒諡“武毅”。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曆10餘年,大小80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譽為民族英雄,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

鴛鴦陣 明朝軍隊抗擊倭寇時采用的一種疏散的戰鬥隊形。軍事將領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戰特點等情況,創立了此陣。以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