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之戰——近古時期2(2 / 3)

元軍加強防備,張貴率軍奮力死戰,終於到達與範文虎約定會師的地點。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怯懦的範文虎竟然違約退兵,使元軍搶先占據了龍尾洲,以逸待勞。

張貴孤軍奮戰,所率勇士全部戰死,張貴最後也因傷重被俘壯烈犧牲。此後,襄樊同外界的一切聯係又完全斷絕了。

元軍包圍襄樊前後達5年之久,卻久攻不下,不得不調整戰略部署,改變戰法。

元將阿裏海牙在分析了攻守形勢後上奏忽必烈:“襄陽之有樊城,猶齒有唇。宜先攻樊城,斷其聲援。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

忽必烈采納了他的意見,命阿術指揮元軍,劉整、阿裏海牙指揮漢軍,加緊進攻樊城。

元將張弘範向阿術獻計說:“若從陸路攻樊,襄陽出舟師救援,恐難以得手。隻有先截斷江上浮橋,阻其援兵,再水陸夾擊,才能破樊城,那時襄陽就不攻自下了。”

阿術認為有理,遂按此計行動,於1273年正月,派水軍焚毀了襄陽通往樊城的浮橋,切斷了兩城的聯係。

接著,阿術集中水陸兵力,又調來產自西域的巨炮“回回炮”,向樊城發起總攻。樊城守軍得不到襄陽的支援,於正月十一城池失陷。

樊城守將牛富率兵與元軍展開巷戰,最後身負重傷,投入火中自焚而死。另一位宋將範天順見大勢已去,表示“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在所守之地也自殺身亡。

樊城失陷後,呂文煥不斷設法向臨安告急。賈似道蒙蔽宋度宗說,襄陽之圍一定能解,背後卻命令不向襄陽派一兵一卒。

元軍從樊城移師直攻襄陽,以“回回炮”攻城。呂文煥見待援無望,又害怕“回回炮”的威力,隻好獻城投降。曆時6年的襄樊攻防戰,終於以元軍全取襄樊而告結束。

元軍攻占襄樊,使蒙、宋30餘年來對峙的僵局被打破,從而帶來了宋、元戰局的根本性變化。

[旁注]

忽必烈 (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代的創建者,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忽必烈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

呂文煥 小名呂六,活動年代是宋末元初。南宋後期著名將領。呂文煥在宋蒙襄樊之戰後期任宋朝守將,相持達6年之久。後兵盡糧絕,呂文煥降元。

範文虎 (?~1302年) ,南宋將領,南宋殿前副都指揮使。南宋權臣賈似道的女婿,後向元朝投降,擔任兩浙大都督、中書右丞等職,並參與忽必烈遠征海外。

蠟書 封在蠟丸中的文書。它包括熔蠟、書寫、塗墨和脫墨、幹燥、脫蠟等工序。具有表麵光亮、字跡突出、立體感強,且不退色、宜保存和防潮、防蛀的特點。

牛富 (?~1273年),南宋末抗元將領。1267年,元軍大舉圍攻襄、樊。他與範天順等率領軍民抗擊元軍,並射書襄陽城中,與守將呂文煥相約、互為特角。兩城堅守6年,他出力居多。城破時率百餘人巷戰,後頭觸火柱,壯烈犧牲。

範天順 (?~1273年),南宋末抗元將領。任荊湖都統製,奉命守襄陽,日夜守戰,尤為盡力。主將呂文煥降元時,他不屈,自縊而死。

[閱讀鏈接]

南宋將領範天順四肢發達,孔武有力,看上去很有威懾力,他手中的大刀在軍中鮮有敵手。範天順官爵功業雖然卑微,但忠義之氣沒有喪失。

襄陽被圍,範天順白天晚上不離戰鬥一線,一直和將士們在一起。呂文煥出降,範天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屈自己縊死,可以說是遇到危難時,不惜獻出生命。

南宋朝廷有感於他的氣節,贈他定江軍承宣使,製書評述其功,又封他的妻子為宜人,以他的兩個兒子為官,還賜給500兩銀子,500畝田。

決定興亡的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軍與元軍在崖山進行的一場決定興亡的大規模海戰,時間是1279年。

它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也標誌忽必烈最終統一中國。

崖山海戰讓人永遠無法忘卻張世傑、文天祥兩位英雄。這也是中華民族後世學習的精神。

元軍攻占襄樊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宋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

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趙昰和趙昺窮追不舍,於是他們隻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後,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軍加緊滅宋步伐,不久攻陷福州。趙昰的南宋流亡政府浮海直奔泉州。在這期間,趙昰的龍舟被元軍圍困,隻是因為當天大霧彌漫而僥幸逃出。

到了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使、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於是張蒲之間產生矛盾,導致蒲壽庚投降元軍。

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政府隻好去廣東。趙昰準備逃到雷州,不料在海上遇到台風,龍舟傾覆,趙昰差點淹死並因此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