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叟 (961年~1017年),字唐夫,閬州閬中人。北宋大臣,贈侍中,諡“文忠”。曆官秘書丞、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外郎。淳化四年,出使交州。1004年,遼軍直逼澶州,陳堯叟主張遷都,被寇準斥責。著有《請盟錄》3集20卷。
寇準 (961年~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封萊國忠湣公。1004年冬天,遼軍南下犯宋,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反對南遷。宋真宗抵達澶州後,軍心漸漸穩定,射殺遼軍先鋒蕭撻凜,訂立“澶淵之盟”。寇準善詩能文,今傳《寇忠湣詩集》3卷。
楊延昭 (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後改為楊延昭,遼國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亦稱楊六郎,山西太原人。北宋前期將領。是北宋抗遼名將楊繼業的六子。楊繼業舍身保國的高尚氣節和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對楊延昭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閱讀鏈接]
1004年遼軍侵宋時,宋真宗命令將楊延昭的部下增至萬人,駐防靜戎之東,保衛河渠,阻擋遼騎兵的入侵。
遼軍東趨保州,被楊延昭所部打敗。在宋遼訂立澶州之盟時,楊延昭提出反對意見,見解精辟透徹,但不願勞民傷財的宋真宗最終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在宋遼訂立了“澶淵之盟”後,楊延昭在遼軍撤軍時,率所部深入遼境,破敵城,俘敵眾,算是對皇帝表示了抗議。
宋真宗知楊延昭之忠心,沒有責怪他,又提拔他為莫州防禦使和高陽關副都部署。
江河防禦的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是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領軍民於采石阻遏金軍渡江南進的江河防禦戰,時間是1161年。
此戰是宋軍民抗金鬥爭的重要戰役,使金軍未能如願從采石機渡江南侵。
經此一役,金與宋言和,自此不敢再貿然南侵,確保了南宋數十年的太平。
金國完顏亮登上皇帝寶座後,夢想一舉滅宋,使“天下一家”,自己成為正統。為此,他一麵下令大規模調撥軍隊,製造戰船,一麵不斷指責南宋招納叛亡,盜買馬匹,對和議履行不誠,製造舉兵的輿論。
1611年6月,完顏亮遷都南京,即今河南開封。此時他終於按捺不住野心,於8月間就迫不及待調動60萬大軍,號稱百萬,分兵四路南下,大舉侵宋。完顏亮親率東路大軍,狂妄叫囂:最多不過100天,滅掉南宋,統一全國。
金兵南侵已迫在眉睫,宋高宗起用尚在病中的老將劉錡,任命他為淮南、江南、浙西製置使,節製諸路軍事,率軍迎敵。
10月初,金兵逼近淮河北岸,隨後搶渡淮河。金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便占領了滁州,把戰線又拉到了長江北岸。
剛剛趕到淮陰的劉錡,得知淮西已失守,又接到退守江南的命令,隻好引兵退回京口,即今江蘇鎮江,布置防務。
就在這時,金國內部又發生政變。原來完顏雍在部分女真貴族的擁立下登上帝位,宣布廢黜完顏亮。
消息傳來,完顏亮見歸路已絕,便決定孤注一擲,自楊林渡,即今安徽和縣東渡江,欲取代南宋,在江南紮下腳跟。但是,他卻低估了南宋方麵的力量。
11月初,南宋派虞允文前往采石犒師。虞允文來到采石,沿途見到北岸金兵營帳密布,大戰一觸即發。他看到形勢異常危險,便把將士召集起來,激發他們的抗敵熱情。
他指出:“敵人萬一得以渡過長江,我們就是後退也沒有生路了。現在我們前有天塹,占有地利,還不如死中求生!況且朝廷養了你們30年,難道還不能一戰報國嗎?”
將士們聽後,都說:“誰不願意殺敵立功?隻是沒有主將。”
虞允文見群情已起,於是就宣布:“朝廷已派李顯忠前來負責軍務。”
李顯忠是深孚眾望的勇將,將士們聽說他來當主帥,立刻精神大振。
虞允文趁熱打鐵,接著又對將士說:“現在軍情緊急,在李將軍到任之前,我願意負責軍務,和大家一道殺敵報國。國家是不會虧負我們的!”
在虞允文的感召下,眾將士決心為國守土死戰。
虞允文清點宋軍,卻隻有18000餘人,戰馬數百匹而已,與金軍相差懸殊。
大敵當前,除了挺身而上,沒有退路。虞允文迅速召集將領,研究製訂作戰方案。最後決定采用水、陸相互配合,以水戰為主的戰法。
宋軍部署剛剛完畢,金軍船隊已在鼓噪渡江了。完顏亮在北岸高台上居中而坐,身著黃金甲,手揮小紅旗,指揮幾百艘戰船從楊林河口出發,直駛長江南岸。船借風勢,不一會兒,駛在前麵的,70多隻戰船已抵達南岸。金兵棄船登岸,直向宋軍衝來。
此時虞允文穿梭於宋軍各部之間組織迎敵,見部分金兵登陸,便拍著勇將時俊的背說:“你以有膽略聞名四方,此時還立在陣後做什麼?”
時俊見虞允文親臨陣地,勇氣倍增,大喝一聲,揮舞雙刀衝向敵陣。士兵們一見將領向前,也隨之衝了上去,登陸的金兵很快就被全殲。
這時候,江南風力漸弱,宋軍水師開始了猛烈反擊。在海鰍船上踏車的都是初臨戰陣的當地民兵,但他們毫無懼色,駕船直衝入金軍船隊。
海鰍船船體大,速度快,金軍戰船船體小,與海鰍船相撞,大部分被撞沉,船上的金兵多半淹死在江中。
完顏亮不甘心失敗,他把剩餘的船隻重新集結起來,準備再次發動進攻。
時近黃昏,一隊從他處撤退下來的宋軍路過采石,虞允文便動員他們打旗擂鼓,從山後繞到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