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之戰——近古時期1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
這一時期,各民族政權為了問鼎江山,戰爭不斷。諸如宋遼間的澶州之戰,宋金間的采石之戰,還有宋元間的襄樊之戰和崖山海戰。
戰爭之後的議和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利於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國家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這一時期的戰略戰術均發展到空前高度。戰略上主張集中兵力,每戰選擇要害目標並力求全殲,戰術上常常以步兵抗擊騎兵。但兩宋抗擊騎兵的戰略,因時有議和而變為消極防禦。
罷戰言和的澶州之戰
澶州之戰是宋遼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是遼宋關係從長期對抗走向和平相處的轉折點,發生於1004年。
此戰雙方參戰軍隊多達數十萬,結果以訂立“澶淵之盟”而結束,從純軍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有利於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為奪回燕雲十六州,兩次進攻契丹均告失敗,被迫轉攻為守。
宋真宗趙恒繼位後,為防禦遼攻掠河朔一帶,宋集重兵於定州、天雄軍等縱深要地,依托黃河天險,屏蔽都城東京。並在邊地廣開方田、河道為阻障;繕完城堡,募壯勇扼守,以抗拒遼戎騎攻掠。
1004年8月,遼為贏得有利結局,決計大舉攻宋。遼軍先以遊騎深入祁州,即今河北安國、深州,即今河北深縣南兩州境內,探察宋軍防禦部署。繼而,遼聖宗耶律隆緒偕其母承天太後蕭綽親至幽州,即今北京進行謀劃。
宋察覺遼企圖後,命河北、河東諸路積極部署,做好準備。
9月12日,遼軍會集固安。15日,遼大將蕭撻凜率先鋒軍南進,分兵攻宋藩鎮威虜軍和順安軍,以及北平寨和保州,皆被宋軍擊敗。旋與遼聖宗、蕭太後軍會合,攻定州,被宋將王超率軍阻於唐河。
蕭太後初戰受挫,遂移師陽城澱,即今河北望都東南休整,並利用宋降將王繼忠致書宋帝,試探媾和。
遼軍的大舉進攻,引起宋朝廷上下恐慌,參知政事王欽若、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等勸說宋真宗暫避金陵或成都。宰相寇準據理相爭,力請宋真宗親征禦敵。宋真宗采納寇準建議,遣將加強各路的防禦。
10月初,蕭撻凜南下祁州、深州;蕭太後率主力圍攻瀛州,即今河北河間,親自擊鼓督戰,遭宋知州李延渥頑強抗擊,十餘日未克,反喪師30000餘眾。後撤圍南下,會合蕭撻凜攻冀州、貝州和藩鎮天雄軍。
宋軍根據戰況,將防禦重點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並命各路增援天雄軍。
11月初,遼軍自瀛州南趨天雄軍,沿途遭宋軍抗擊。同時,宋以李繼隆、石保吉分任駕前東、西兩麵排陣使,加強澶州及黃河沿岸的防禦指揮。12日,宋真宗離京師赴澶州督戰。
這時遼軍進抵天雄軍,攻城不克,轉破藩鎮德清軍。繼而逼近澶州,襲取藩鎮通利軍。
26日,宋真宗親率禁軍在澶州禦駕親征,並在寇準的要求下登上城牆鼓舞士氣。在兩軍對峙的戰場,皇帝如從天而降出現在澶州北城樓上。宋軍官兵遠遠望見黃龍禦旗,頓時歡呼聲回蕩在數十裏外。
遼軍一聽宋皇帝來了,鬥誌一下子就垮了。寇準趁機指揮宋軍出擊,個個奮勇衝殺,消滅了遼軍數千。遼軍主將蕭撻凜在澶州察看地形時,也被宋軍伏弩射死。大宋禁軍果然厲害。
與此同時,楊延昭軍也從山西向遼軍背後出擊,20萬遼軍幾乎被陷入合圍死境。
楊延昭英勇善戰,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在遼軍背後果斷出擊,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遼軍雖攻占宋一些地方,但傷亡慘重,又失大將蕭撻凜,戰況急轉直下,處境不利,亟願罷戰言和,遂加速和談步伐。於是,宋、遼達成撤軍協議,然後互換誓書。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自此遼人不敢南侵,宋也保障了近百年的太平。
[旁注]
宋太宗趙光義 (939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其兄長趙匡胤登基後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改趙炅。北宋第二位皇帝,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宋太宗於978年迫使吳越“納土”;之後又滅亡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曾試圖收複燕雲十六州。
宋真宗趙恒 (968年~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諡號“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在位期間,親征澶淵遼軍,並與遼在澶淵定盟和解。曆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在位後期,淫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
遼聖宗耶律隆緒 (972年~1031年),小字文殊奴。幼年繼位,親政前由母後蕭綽簽署澶淵之盟,使宋遼處於長期和平,38歲正式親政,執政政策大體繼承景宗與蕭綽時期,使遼朝完成封建化,達到全盛。
蕭綽 (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遼皇太後,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在民間戲曲中被稱為蕭太後。遼大臣北府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女。遼代女軍事統帥、政治家。蕭綽在母寡子幼的情況下穩定了遼朝局勢。1004年簽訂澶淵之盟,後還政遼聖宗。
蕭撻凜 (?~1004年),字駝寧。契丹族。遼朝大將。從蕭太後大舉攻宋,與宋軍戰於順安軍、遂城,克祁州等地,進逼澶州城下。在察看地形時中宋軍伏弩,重傷而卒。
王欽若 (962年~1025年),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人。北宋初期的政治家,諡“文穆”。王欽若是真宗時期的宰相,屬於當時主和派的勢力,主張把國都南遷,與當時主戰的寇準對立。另一方麵,他亦因為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