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略為王——中古時期3(3 / 3)

白土崗之戰 589年,隋行軍總管賀若弼率軍在白土岡地區擊敗陳軍主力的作戰。此戰,賀若弼在交戰不利時,迅速擺脫被動,乘敵驕惰懈怠之機,猛攻敵之薄弱部,大敗敵軍主力,對攻占建康具有重要意義。

會稽 古地名,故吳越地。會稽因紹興會稽山得名。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會諸侯於此。紹興的會稽山,原來叫做茅山,傳說大禹當初召集了全國的諸侯來這裏聚會,給有德有功者封爵,禹會後病死而葬於此,為紀念大禹的功績,諸侯更名茅山為會稽。

[閱讀鏈接]

根據曆史學家考證,南京台城城牆所在地,就是東晉和南朝諸代朝廷舊址,史學界稱為台城。

南京台城城牆作為六朝時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後宮禁城,台城位於都城中部略偏東北,在今東南大學一帶,是東晉和南朝諸代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統治中心,代表了“六朝金粉”的興衰。六朝時期皇宮的規模很大,僅東晉的宮內大小殿宇就有3500多間,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樓四起,殿閣櫛比。

此後台城在曆史上屢遭破壞,第一次是侯景之亂,第二次是三年後梁軍收複台城時“王師之酷甚於侯景”,第三次是隋滅陳,將建康“城瘭宮闕蕩平耕墾”,到了五代十國,楊吳先後三次築金陵府城,台城被徹底廢除。

積極防禦的太原之戰

太原之戰是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將李光弼挫敗史思明叛軍圍攻太原的著名防禦戰,時間是757年春。

太原之戰是古代城邑保衛戰中以少勝多,以弱製強的一個典型戰例,在我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穩定戰局,掩護朔方戰略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最出名的是指揮太原之戰取得了重大勝利,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指揮的太原之戰,是唐軍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亂”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755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人,在範陽起兵反唐。第二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安祿山遣兵攻陷潼關後,正在博陵圍困安史亂黨之一的史思明的李光弼部,奉命撤圍,西入井陘,返回太原。史思明乘機攻占常山,奪回河北全境。

757年,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黨、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範陽,四路軍兵力共10萬之眾,會攻太原,企圖奪取河東,進而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等戰略要地。

當時,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被調往朔方,太原所剩隻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地方團練武裝,也不滿萬人。麵對叛軍的強大攻勢,諸將都惶懼不安,主張修城自固。

李光弼認為,太原城方圓20千米,叛軍將至而動工修城,是未見敵而先使自己陷於困境。於是,他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並做了幾十萬個土磚坯。

史思明的大軍開始攻打太原,李光弼命令將士用幾十萬個土坯修築營壘,哪裏被損,就用土坯補上。史思明派人去山東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護送,在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攔擊,將其全殲。

史思明圍攻太原月餘不下,便選精銳士卒為遊兵,讓他們進攻城南,再轉攻城西,自己則率兵攻城北,而後轉攻城東,試圖尋找唐軍防守漏洞。

李光弼治軍嚴整,警戒巡邏無絲毫懈怠,使史思明無懈可擊。

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軍在城外叫罵挑戰,常冷不防被唐軍拖入地道,嚇得叛軍膽戰心寒,走路時都低頭看地。

史思明用雲梯和築土山攻城,李光弼便令唐軍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牆便塌陷。為阻止叛軍強行攻城,李光弼還在城上安裝拋石器,發射巨石,一發可擊斃叛軍20餘人,叛軍死於飛石之下者甚眾,被迫後退,但圍困愈加嚴密。

李光弼為打破叛軍圍困,以詐降手段,與叛軍約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軍軍營之下,先以撐木支頂。

到約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將率數千人出城偽降。叛軍不知有詐,正在調動出營時,突然營中地陷,頓時一片慌亂。唐軍乘機擂鼓呐喊,猛烈衝擊,給叛軍以重創。

正當太原之戰緊張進行時,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奪取帝位後,命史思明回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困太原。

李光弼趁蔡希德勢孤之際,果斷率軍出擊,大破蔡希德軍,繳獲大量軍資器械,蔡希德率殘兵倉皇逃走。太原之圍遂解。

太原之戰勝利的消息傳來,剛剛繼位的唐肅宗李亨下詔獎賞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魏國公。

李光弼智謀超群,采用頑強堅守與不斷尋機出擊相結合的戰法,靈活運用地道、石炮等守城戰術和技術,可謂出奇製勝,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

[旁注]

李光弼 (708年~764年),唐代營州柳城人,契丹族人。李光弼於756年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759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他的主要成就是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並取得太原保衛戰大捷。

安史之亂 是唐代於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

朔方 意為北方。唐初改岩綠縣為朔方縣,在今陝西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後為夏州治所。唐方鎮有朔方,開元時置,治靈州,即今寧夏靈武西南。

河西 河西泛指黃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過變化。春秋戰國時,指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約在陝西省的韓城、合陽、大荔一帶。漢、唐時多指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的地區。唐玄宗時置河西節度使管轄甘肅及河西走廊。

隴右 “隴右”一詞則由陝甘界山的隴山,即六盤山而來。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古時也稱隴西。隴右地區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古、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唐初貞觀年間,將全國劃分10道,隴右列其中。

蕃兵 西北邊境由少數民族組成的地方兵種。蕃兵是唐代最盛時期的兵種之一,此外就是府兵。自北宋中期﹐為了對付西夏,給羌人部族的大小首領封官﹐由他們分別統率本部族壯丁,組成蕃兵。

唐肅宗李亨 (711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子。唐代皇帝,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安史之亂”爆發的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於靈武。

[閱讀鏈接]

李光弼與史思明與對陣時,他發現史思明騎兵頗強,因為他有從塞北帶來的良馬在軍中服役。這些馬都是公馬對起陣來對唐軍威脅頗大。

史思明在沒有戰事時,便讓人趕這批馬去河邊放牧。日久天長,李光弼想出一條獲取這批良馬的計謀。

李光弼以高價收購百姓的帶駒母馬,在叛軍到河邊放牧時,便傳令把收來的那批母馬趕出城去,而把馬駒留在城中。結果,母馬一下子帶回了所有的公馬。自此李光弼的騎兵戰鬥力大增,使叛軍吃了不少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