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晉軍收複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捷報,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
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
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
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曆。
完成統一的建康之戰
建康之戰是隋文帝楊堅與陳後主陳叔寶之間的戰爭,時間是588年秋至589年初。
它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南北連續270年的分裂局麵,統一了天下,推動了民族融合,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唐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建康之戰是隋統一戰爭中“先北後南”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隋文帝楊堅集中使用兵力,力避兩麵作戰這一戰略特點的體現。
在當時,隋文帝原來決定先南後北,即采用北守南攻方針,先鞏固北部邊防,並部署一定數量的戰略機動部隊,以保障南進時後方穩定。
但是,當這一戰略即將付諸實施時,北方的突厥突然進犯,對隋王朝構成嚴重威脅。隋文帝立即變更戰略,改為“先北後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針,撤回南進大軍,與南陳結好談和。
隋文帝擊敗突厥後,便開始加緊滅陳準備,並為此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諸如繼續推行均田製和租調力役製,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製,在地方推行州、縣製,改革府兵製等,發展了社會經濟,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又經過幾年勵精圖治,國力、軍力顯著增強。
587年,隋文帝君臣多次謀議滅陳之策,決定采納尚書左仆射高熲、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議,根據長江地理形勢與陳軍分散守備之特點,實行多路進兵而置重點於長江下遊的部署。
一方麵,在戰前多方誤敵、疲敵,破壞其物資儲備,欲乘敵疲憊懈怠之機,然後突然渡江,東西呼應,一舉突破取勝;在長江上遊大造戰船,加強水師。
另一方麵,在出兵之前,扣留陳使,斷絕往來,以保守軍事機密。並且派出大批間諜潛入陳境,大量散發詔書,揭露南朝陳後主陳叔寶之罪,以爭取人心。
588年秋,隋文帝在壽春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山南道行台尚書令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高熲為晉王元帥長史,右仆射王韶為司馬,集中近52萬人的水陸軍,統由楊廣節度,從長江上遊至下遊,分八路攻陳。是年冬,隋軍發起攻滅南陳的大規模戰役。
隨軍的八路分為中上遊與下遊兩部。行軍元帥楊俊統帥中上遊三路,他率水陸軍由襄陽進屯漢口,以阻擋中遊陳軍支援下遊南朝陳首都建康。
行軍元帥楊素率舟師出永安東下,在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與楊素會和,最後抵達漢口與楊俊軍會和。楊素與劉仁恩軍負責驅趕長江中遊一帶的陳軍到漢口圍殲。
行軍元帥楊廣統帥下遊五路,他率領韓擒虎、賀若弼專攻建康,命王世積與燕榮為左右翼協攻江西、三吳。楊廣率軍出六合,廬州總管韓擒虎出廬,吳州總管賀若弼出廣陵,這三路集中圍攻建康。
蘄州刺史王世積率舟師出蘄春攻九江掩護楊廣主力軍。青州總管燕榮率舟師出東海沿海迂回南下入太湖,以奇襲吳縣,深入三吳以支援楊廣主力軍。
589年正月初一,隋將賀若弼乘長江濃霧和陳叔寶正歡慶春節之機,自廣陵,即今江蘇揚州率軍秘密渡江。
此前,由於賀若弼曾多次以假象誤敵,所以未被陳軍重視。正月初四,陳叔寶才下詔抗擊,但已為時過晚。
賀若弼攻占重鎮京口即今江蘇鎮江,擒陳南徐州刺史黃恪,分兵再占曲阿即今江蘇丹陽以阻三吳地區增援建康。
韓擒虎攻占姑孰,即今安徽當塗後,與賀若弼夾攻建康。這時的隋軍主力也相繼渡江,最後形成了大軍合圍建康之勢。
與此同時,隋將王世積軍大敗陳將紀瑱於蘄口,即今湖北蘄春境,當地陳軍先後請降。燕榮軍也自海上進入太湖。當時上遊陳軍已被楊素、楊俊軍阻斷,建康以外陳軍無法東援建康,這就更進一步創造了建康之戰的有利條件。
589年正月二十,陳叔寶在“兵久不決,令人腹煩”的情況下,對賀若弼軍發動白土崗之戰。他倉促地派魯廣達、任忠、樊毅、孔範與蕭摩訶率軍出戰,於白土崗南北列長蛇陣10千米,首尾進退互不相知。
賀若弼軍集中兵力,攻破薄弱的孔範軍。陳軍全線潰退,賀若弼從建康宮城的北掖門攻入台城。
韓擒虎軍占領秦淮河南岸石子岡即今江蘇南京雨花台後,陳將任忠請降,開北岸朱雀門迎韓擒虎入城。
當時陳叔寶身邊大臣隻有尚書左仆射袁憲一人。袁憲建議莊嚴地向隋軍投降,但陳叔寶畏懼而不從,與愛妃張麗華、孔貴人躲到枯井裏麵。最後被韓擒虎俘虜,立國30多年的陳國滅亡。
建康被隋軍攻下後,南朝陳尚領有長江中遊、三吳與嶺南地區。589年正月二十二,楊廣進入建康,命令陳叔寶發令招降各地陳軍投降。堅守江夏的周羅睺、陳慧紀與守備長江中遊諸城的守將陸續投降,三吳、會稽等地不願意歸附隋朝者,被楊廣率軍消滅。
建康之戰,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分裂割據、戰亂不止的局麵,使中華大地重新統一。這是隋文帝對我國曆史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旁注]
隋文帝楊堅 (541年~604年),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尊號“聖人可汗”。他統一天下,建立隋朝,並形成了輝煌的“開皇之治”。隋文帝時期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突厥 中亞和西亞等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建立了官製,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亡於回紇。
高熲 (541年~607年),名敏,字昭玄。生於隋渤海蓚,即今河北省景縣東。隋朝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戰略家和謀臣。隋朝開國元勳。他在宰相任上執政近20年,對隋代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曆史貢獻。被譽為“隋朝第一賢臣”。
楊俊 (571年~600年),小字阿祗,隋文帝第三子,母獨孤皇後。581年立為秦王, 582年春,拜上柱國、河南道行台尚書令、雒州刺史,時年12歲。加右武衛大將軍,領關東兵。遷秦州總管,隴右諸州都歸他管理。
楊素 (544年~606年),字處道。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出身北朝士族,與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廣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卒諡“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