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略為王——中古時期2(2 / 3)

趙信城 古城名。西漢時趙信降匈奴後所築。故址在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南麓。烏蘭巴托西鄂爾渾河南岸,今地名為車車爾勒格。

狼居胥山 古山名。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出代郡擊匈奴,封狼居胥山,一說在今蒙古共和國境內的肯特山,一說即今河套西北狼山,皆與《史記》、《漢書》所載當時用兵途徑不合,《辭海》裏也沒確切的解釋。狼居胥山的所在地問題已成了曆史之謎。

姑衍山 位於今蒙古共和國肯特山以北。霍去病在漠北之戰勝利後,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以祭地,至瀚海而還。封狼居胥、禪於姑衍、登臨瀚海並稱是霍去病漠北之戰勝利後的三大盛事,廣為曆史稱頌。

絲綢之路 是起始於古都長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閱讀鏈接]

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精兵10000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19歲的統帥霍去病不負眾望,在千裏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回戰。

6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王、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

在此戰中,霍去病戰敗盧侯王和折蘭王,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此戰後,漢武帝封霍去病二千戶。

奇兵偷襲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展開的戰略決戰,時間是公元200年。

在此戰中,曹操出奇兵偷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使袁軍的後勤保障徹底喪失,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天下各路諸侯聯軍討伐。作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參與了討伐。

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麵,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並逐步征服一些地方勢力,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199年,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

曹操和袁紹兩大勢力的迅速擴大,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摩擦。隨著軍事鬥爭的加劇,官渡之戰的序幕也就由此拉開了。

200年,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將曹操罵得無法忍受。農曆二月,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農曆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采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便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向白馬疾進。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斬殺大將顏良而還,袁軍因此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醜率兵追擊曹軍。

曹操當時隻有600騎兵,駐在南阪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還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

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醜,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農曆七月,袁軍進軍陽武即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裏。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依謀士劉曄之計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

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命令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采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

另一方麵,曹操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千米的故市,即今河南延津縣內和烏巢,即今河南延津東南。

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人,冒用袁軍的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晚黑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

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隻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

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鼓勵士兵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

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潰敗。袁紹倉皇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0000餘人。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麵勝利而告結束。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麵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雙方取勝之道是值得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從此一蹶不振。

[旁注]

曹操 (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不僅具有政治才能,他還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

袁紹 (?~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5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後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死。

荀攸 (157年~214年),字公達,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曹操的五謀臣之一,被曹操稱為“謀主”。官至尚書令。追諡為“敬侯”。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大將顏良和文醜。又獻策出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策劃烏巢,立下大功。

關羽 (?~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關羽以忠義和勇武備受曆代推崇,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

霹靂車 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亦稱“拋車”,指在車上用粗竹將石塊拋擊出去;作為攻堅的手段。官渡之戰中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曹操則用霹靂車拋石擊破高櫓。

淳於瓊 (?~200年),字仲簡,潁川人。漢朝末期政治人物。被漢靈帝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後成為袁紹部將,在官渡之戰時鎮守烏巢,遭到曹操的偷襲而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