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略為王——中古時期2(1 / 3)

韜略為王——中古時期2

長途奔襲的漠北大戰

漠北大戰是漢軍在漠北抗擊匈奴的大決戰,戰役時間是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戰役。經過這次大決戰,出現了“漠南無王廷”的局勢,標誌著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除。

西漢時期,匈奴屢犯邊關,漢軍已經從以往多次的實戰鍛煉中積累了使用大規模的騎兵集團遠途奔襲的作戰經驗。於是,漢武帝決意加強北線進攻。

為籌集戰爭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財力,漢武帝實行幣製改革,又實行鹽鐵專賣。同時,與諸將商議對匈奴的作戰方針。

漢武帝製定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作戰方針。爾後,他即調集10萬騎兵,命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0000騎出征漠北,並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

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在戰前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大將軍衛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中將軍公孫敖、後將軍曹襄,統率騎兵50000出代郡,尋找匈奴左賢王決戰;膘騎將軍霍去病率領經過選拔的敢於深入敵後的力戰之士50000人,兵出定襄,尋找匈奴伊稚斜單於的主力軍決戰。

匈奴伊稚斜單於聞漢軍來攻,將全部家屬人畜物質往更遠的北方轉移,而將精兵部署在漠北一帶,準備迎擊漢軍的進攻。

衛青從定襄出塞不久,從俘虜口中得知匈奴伊稚斜單於轉移的地點,立刻調整部署,令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一處由東路前進,以掩護自己的側翼並攻擊單於軍的左側背,自己則率主力直奔伊稚斜單於軍的主力,準備從正麵迎敵。他率部向北行進千餘裏,穿越浩瀚的大沙漠,追擊伊稚斜單於。

衛青抵達漠北後,見伊稚斜單於陳兵而待,便當機立斷,創造性地運用車騎協同的新戰術,命令部隊以武剛車連環為營,以防止匈奴騎兵的突然襲擊,而令5000騎兵出擊匈奴。

伊稚斜單於乃以萬騎迎戰。兩軍激戰一天,末見勝敗。臨近日落之時,突然大風驟起,沙礫擊麵,兩軍不相見。衛青乘勢用騎兵從左右兩翼迂回,將單子的陣營包圍起來。

伊稚斜單於見漢兵戰車和騎兵配合照應,作戰嫻熟,自覺再戰會有不利,遂趁夜幕降臨,跨上一匹善於奔跑的精騎,率領數百壯騎殺出重圍,向西北方向逃去。

戰至深夜,漢軍左校點視俘虜,發現伊稚斜單於已在天黑之前突圍脫逃。衛青立即派輕騎追擊,自率大軍隨後跟進。

天明時分,漢軍追擊100多千米,俘斬敵軍近20000,但始終未見伊稚斜單於蹤影。衛青乘勝向北挺進,攻入今杭愛山南麵的顏山的趙信城,繳獲了匈奴囤積的大批糧食和軍用物資。漢軍在此駐留一日,然後回師南歸。

到達漠南之後,衛青與李廣、趙食其會合。李廣、趙食其從東路前進後,因無向導,半道迷路而未能參戰。衛青派人查問迷路的情況,曾經威震敵膽、被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的李廣羞愧迷失道路,拔刀自則。一代名將死於非命,使此役的勝利大為失色。

東出的霍去病軍雖然末與匈奴單於交手,但其戰果也十分巨大。

事實上,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伊稚斜單於,結果行軍途中情況有變。這個局變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匈奴左賢王部。然而,對左賢王的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

在與匈奴左賢王作戰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1000多千米,以15000人的損失,殲敵70000多人,俘虜匈奴王爺3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83人。

此戰,霍去病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大膽深入,猛打猛追,給匈奴左賢王部以致命打擊。

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於,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裏,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

祭天地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瀚海,就是現在的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

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加爾湖,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裏沿路大勝,這是怎樣的成就! 經此一役,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我國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23歲。此戰之後,漢武帝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戶。

漠北之戰的勝利,與漢軍君臣的集體智慧是分不開的。漢武帝在戰前進行了細心準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鬥外,還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輜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

在作戰中,漢軍統帥衛青、霍去病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回包抄。

利用匈奴北徒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製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匈奴,這是此戰取決勝利的決策保證。

特別是衛青,在遭遇單於主力後,機智地運用了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先借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回包抄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單於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麵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漠北之戰,在我國戰爭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此役徹底地打敗匈奴,使匈奴邊患基本得到解決。同時,匈奴控製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這就打通了到塔裏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

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

[旁注]

匈奴 我國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代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曆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300年。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又名劉彘。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朝第五代皇帝,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他憑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贏得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衛青 (?~公元前106年),字仲卿。生於西漢時河東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諡號“烈侯”。他與外甥霍去病並稱“帝國雙璧”。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反敗為勝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曆代兵家所敬仰。

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名將衛青的外甥。生於西漢時河東郡平陽縣,即今山西臨汾西南。漢武帝時期大司馬,驃騎將軍。諡號“景桓侯”。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李廣 (?~公元前119年),生於隴西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漢時期名將,驍騎將軍。曆經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曾經參與平定七國的叛亂,勇奪軍旗,戰功顯赫。匈奴畏服,稱之為“漢之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左賢王 匈奴設置的官職名。匈奴以左為尊,所以左賢王的地位僅次於單於,在諸王侯中地位最高。左賢王一般是單於的候補人選,因此常常由單於矚意的兒子擔任。時期不同,人也就不同,也就是有很多人當過左賢王。

伊稚斜單於 匈奴的單於,軍臣單於的弟弟,軍臣單於死後,他打敗了王位繼承人、軍臣單於的兒子於單,奪取了王位。後來於單向漢朝投降,被封涉安侯,數月而死。

武剛車 我國古代的一種兵車。出現於漢朝,最先用它的是大將軍衛青。用武剛車作戰時,車身要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長矛,立上堅固的盾牌。有的有射擊孔,弓箭手可以在車內,通過射擊孔射箭。也可以將幾輛武剛車環扣在一起,成為堅固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