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略為王——中古時期2(3 / 3)

許攸 (?~204年),字子遠,南陽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

[閱讀鏈接]

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袁紹曾經派陳琳書寫檄文,將曹操罵得很難聽。官渡之戰取勝利後,罵人的陳琳被帶到曹操麵前,此時陳琳似乎隻有死路一條。

曹操看看他,問道:“你為什麼罵我的祖宗?”

陳琳嘿嘿笑道:“我當時寫文章,文思泉湧,罵你罵得起興,就控製不住把你祖宗也給帶上了。”

曹操聽罷他的話後哈哈大笑,便給他鬆了綁繩,讓他在自己身邊效力。由此可見,曹操不僅愛才,也是個很有氣度的人。

巧用火攻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操大軍的著名戰役,時間是208年。

它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我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此戰促使了三國鼎立的局麵形成。

曹操經官渡之戰和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208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曹操於鄴城鑿玄武池以練水軍;派遣張遼、於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罷三公官,置丞相、禦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統轄地位,維護了自己的權威。

208年8月,劉表病逝,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城、葉城,另以趙儼為章陵太守,徒都監護軍,護張遼、於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軍。劉表之子、繼位荊州的劉琮知道這消息後,投降了曹操。9月,曹操到達新野.

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一直不知道,直至曹軍到達宛城附近時才發現,而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卻不敢告訴劉備。

劉備發現狀況,既驚駭又頗氣憤,隻好立即棄樊南逃。諸葛亮向劉備自薦與魯肅同回柴桑,向孫權求救。

諸葛亮到達柴桑遊說孫權。孫權不願受製於曹操,但又擔心曹操勢強,不能匹敵,於是諸葛亮先說明劉備的軍力尚有精甲數萬,然後分析出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以及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的弱點。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肯定可以取勝,並明示而後三分天下。

曹操的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孫權排除主和派張昭等人的幹擾,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率30000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0000人,逆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的總體部署是,從江陵和襄陽兩地出發,向夏口前進。同時在後援、支軍及後勤保障方麵也作了安排。然後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

208年冬,曹操親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周瑜率領的軍隊在夏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在赤壁相遇。

曹軍步騎麵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的荊州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即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想加緊演練,待機攻戰。

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這時,周瑜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

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麵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係輕快小艇跟在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

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擇機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

孫劉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掉船,引軍退走。

孫劉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

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曹仁等繼續留守,而以滿寵屯於當陽。

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戰後,曹操帶兵退回北方,從此致力經營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同時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進而三分天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最終導致戰敗。而孫權、劉備在強敵麵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旁注]

烏桓 我國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烏桓自被曹操擊破後,勢漸衰落。當時除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內遷外,其他諸郡烏桓大多留居原地,並保有一定實力。

劉表 (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人。東漢末年名士,漢室宗親,荊州牧,漢末群雄之一。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稱雄一方。

劉備 (161年~223年),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誌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

孫權 (182年~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期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即今我國台灣晚。

周瑜 (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稱“美周郎”,廬江郡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孫吳名將,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但他於戰後兩年即病逝,年僅36歲。

赤壁 史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多有討論,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曆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黃蓋 字公覆,荊州零陵泉陵人。東漢末年孫堅麾下將軍,曆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赤壁之戰中提議火攻,親自詐降而大敗曹操。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跡而被後人廣為傳頌。

華容道 華容是指華容縣城。古華容縣城位於現在的監利縣城以北的周老咀附近。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據縣誌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裏尚有“曹鞭港”古地名。

[閱讀鏈接]

赤壁之戰前,孫權對聯合抗曹信心不足。

周瑜給孫權綜合分析了曹操率北軍南下的諸多弱點:“曹操舍棄了車馬,駕起舟船,來和東吳爭高低,再加上天氣寒冷,馬吃不上水草,中原的士兵從中原趕到這裏,在大江上作戰,水土不服,肯定是會生疾病的,這幾點都是用兵的大忌。我請求你撥50000精兵給我,保證大破曹操的軍隊。”

孫權聽罷,抽刀猛砍桌角,說:“有誰再敢說迎接曹操,就和這桌子一樣!”

後來孫劉聯軍終於在赤壁打敗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