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略為王——中古時期1(1 / 3)

韜略為王——中古時期1

秦漢至隋唐是我國曆史上的中古時期。

這一時期,由於朝代更迭,特別是在群雄分裂割據的情況下,戰爭成為多極競爭格局中重要的軍事手段。

秦漢至隋唐的戰爭水平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像垓下之戰的分進合擊,漠北大戰的長途奔襲,官渡之戰的奇兵偷襲,淝水之戰的以弱勝強,太原之戰的積極防禦等。

從這些戰役中我們看到,騎兵已逐漸成為戰爭的中堅力量,軍事統帥更注重發揮謀士的智囊作用,因而將我國古代用兵韜略發揮得淋漓盡致。

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反秦義軍項羽摧毀秦軍主力章邯、王離的重要戰役,戰役時間是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07年。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外20萬章邯秦軍投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之後,經過連年的反秦戰爭,到了公元前207年,秦朝最終被推翻。

陳勝和吳廣犧牲後,項梁召集各路義軍在薛地,即今山東滕縣東南計議,並接受謀士範增建議,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接著項梁率領起義軍大敗秦軍於東阿即今山東陽穀東北。

劉邦、項羽也在城陽,即今河南範縣城濮城東南和雍丘機,即今河南杞縣等地打敗秦軍,消滅了秦三川郡守李由。

項梁在取得一係列勝利後驕傲輕敵,被秦將章邯偷襲以至犧牲。章邯破項梁軍後,認為楚地農民軍主力已被消滅,於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以趙歇為王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巨鹿,即今河北平鄉西南。

秦派王離率幾十萬邊防軍包圍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築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便遣使者向楚懷王求救。

楚懷王與起義軍首領在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劉邦率領向西直指關中,另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起義軍主力北上救趙。

援趙大軍進至安陽,即今山東曹陽東南後,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起義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0000義軍渡過漳水,援救巨鹿,初戰告捷。

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隻帶3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一個人抵得上10個秦兵,10個就可以抵上100個。

經過9次激烈戰鬥,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在當時,各路將領來救趙國的有十幾路人馬,可是他們害怕秦軍強大,都紮下營寨,不敢跟秦軍交鋒。每次聽到楚軍震天動地的喊殺聲,都擠在壁壘上看。

他們看見楚軍橫衝直撞殺進秦營的情景,嚇得伸著舌頭,屏住了氣。等到項羽打垮了秦軍,請他們到軍營來相見的時候,他們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大家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我們情願聽從您的指揮。”

從那時候起,項羽實際上成了各路反秦軍的首領,路諸侯軍均服從項羽號令。

巨鹿解圍後,章邯軍在巨鹿南的棘原,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敗使章邯不見信於秦朝廷,秦二世數次派人責問章邯。項羽抓住時機,派軍擊秦軍於漳水南岸,章邯軍退卻。

章邯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請求指示並求援。在當時,秦朝廷趙高專權,猜忌將相,司馬欣到鹹陽,在宮外等候了3日,趙高也不見,有不信任之意。

司馬欣恐懼,於是從小路逃回,而不敢走來時的大路。趙高果然派兵從大路追趕。

司馬欣潛回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趙將陳餘也致書章邯,以秦將白起、蒙恬功多卻被誅之事勸說章邯。章邯在降楚和退軍之間猶豫不決。

項羽軍糧少,為盡快徹底打破章邯的幻想,派蒲將軍率軍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即今河北滋縣西南古漳水渡口,斷秦軍歸路,自率主力大敗秦軍。

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進退無路,不得不於公元前207年在現在的河南安陽洹水南殷墟率部20萬投降項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並封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投降的秦軍為前鋒先行,開始了消滅秦軍殘部的戰鬥。

秦國最後的名將章邯倒戈降敵,終於使秦國步向了滅亡,劉邦迅速地攻破關中。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3萬兵破30萬兵力,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旁注]

項梁 (?~公元前208年),楚國貴族後代,項燕之子,項羽的叔父。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在反秦起義的戰爭中,因輕敵,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

範增 (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居鄛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劉邦被困滎陽,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範增辭官歸裏,途中病死。

劉邦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漢朝開國皇帝,諡號“高皇帝”。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對漢民族發展及漢文化的保護發揚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著名軍事家,“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之後迅速崛起,舉兵反秦。

章邯 (?~公元前205年),秦末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汙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

司馬欣 (?~公元前204年),秦朝長史,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被項羽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刎於汜水上。

陳餘 (?~公元前204年),通常也寫作陳餘,大梁人,魏地名士。陳勝起義,陳餘與至交張耳同往謁陳勝,建議以奇兵略趙地。章邯攻破邯鄲,陳餘收常山兵數萬人屯兵巨鹿北,被項羽解救。後被漢將韓信所斬。

蒙恬 (?~公元前210年),祖籍齊國,山東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他收複河套地區,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曾經修築長城,在北部邊陲防禦匈奴多年,威震北方,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