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陣法——奇正之變2(2 / 3)

呂後 (約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漢高祖劉邦的皇後,漢高祖去世後,被尊為皇太後。是我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又稱為漢高後、呂後、呂太後。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製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

冒頓單於 (?~公元前174年),冒頓是人名,姓攣鞮,單於是匈奴部落聯盟的首領稱號。他是匈奴族中第一個雄才大略的軍事家、統帥。滅東胡,征服樓煩等國,稱霸草原,奪取河套地區,建立強大帝國。

武剛車 我國古代的一種兵車。出現於漢朝,最先用它的是大將軍衛青。用武剛車作戰時,車身要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長矛,立上堅固的盾牌。有的有射擊孔,弓箭手可以在車內,通過射擊孔射箭。也可以將幾輛武剛車環扣在一起,成為堅固的堡壘。

[閱讀鏈接]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按《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16700戶,《漢書》為20200戶。

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更不養士。將軍蘇建曾經勸告衛青養士以得到好名聲,衛青認為養士會讓天子忌諱,以前竇嬰和田蚡厚待賓客就常讓皇帝切齒,作為臣子隻需要奉法遵職就可以了,何必去養士呢?

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當時做驃騎將軍,位同三公,他向舅舅衛青學習,也抱有同一種看法。由此可見衛青的情操。

南宋時期的撒星陣

撒星陣是一種專破“拐子馬”的陣形。當敵人連成一排的拐子馬衝來時,撒星陣中的士兵散而不聚,使敵人撲空。等敵人後撤時,散開的士兵再聚攏過來,用刀專砍馬腿,以破拐子馬。

撒星陣的特點是布陣的多是步兵,有時騎兵下馬也作為步兵用。敵方騎兵的殺傷力大部分源自戰馬奔跑時的衝擊力,步兵則便於時聚時疏,騎兵衝來時散開就使對方撲空,騎兵衝過後迅速聚攏,而此刻全力衝擊的騎兵再行反擊就需要時間,這就給步兵創造了砍馬腿的戰機。

撒星陣是南宋名將嶽飛破金兵拐子馬的陣法。嶽飛堅持抗金的正義鬥爭,並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我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作為軍隊統帥,嶽飛的戰略戰術非常高明。在戰略上,針對金兵武力強盛而國內矛盾重重的特點,他提出了結連河朔的方針,並取得了極好的成效。在戰術上,他靈活運用步、騎特點,多次擊破敵人優勢兵力。

嶽飛運用撒星陣法大破金兵,是他在被秦檜害死前的最後一場惡戰郾城之戰中。

1140年5月,金軍完顏宗弼大舉南侵,宋也全麵迎擊。當時嶽飛為西線主力,由鄂州出發,北進擊敵。

宋高宗命嶽飛出師後,又舉棋不定,6月即向嶽飛下了“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命令。

嶽飛卻認為機不可失,大舉北上,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又占領軍事重鎮潁昌府、淮寧府,並乘勝收複了鄭州、西京河南府等地。嶽飛還派梁興等人渡過黃河,聯合河東、河北義軍,在金的後方痛擊金軍,收複了不少州縣。

金軍統帥完顏宗弼乘嶽家軍兵力分散之機,親率精銳15000騎兵以及10萬步兵,向郾城發動進攻,企圖一舉消滅嶽家軍的指揮中心。

完顏宗弼有很強的騎兵隊,裝備了重鎧甲,用繩索連在一起,3人一組,號稱“拐子馬”,也就是後人所說的穿著鐵甲的連環騎兵,即“連環馬”,南宋朝廷的軍隊曾一度不敢與之為敵。

在郾城戰役中,嶽飛命令步兵,敵人騎兵衝過來時迅速散開,待敵兵過後,立刻彙聚,帶麻劄刀殺入敵陣,專注敵人戰馬四足,不要抬頭看,一個一個砍馬腳。

因為拐子馬是3匹一組連在一起,所以一匹馬倒下,另兩匹馬不能前進。宋軍官兵奮起攻擊,就這樣大破完顏宗弼的拐子馬。

在嶽家軍大破金兵拐子馬之後,完顏宗弼隻得拿出看家本領鐵浮圖。

鐵浮圖都是完顏宗弼的重甲騎兵,這種重鎧騎兵所騎的戰馬都是用一層厚厚的鎧甲所護住的,每個士兵也都是身穿重鎧,而且3個連成一隊。針對宋軍步兵居多的情況,以一隊鐵浮圖包抄宋軍步兵,可以連成一組牆壁一般的破壞力擊垮宋軍。

他們每個騎兵身上的重鎧都不怕箭射以及斷刀一類的兵器砍殺,所以稱之為“鐵浮圖”。鐵浮圖曾經縱橫疆場數十載,造成宋境之內無人可敵的態勢。

其實,完顏宗弼的這一手段嶽飛早已料到,見金兵鐵浮圖出戰而來,嶽飛立即下令背嵬軍衝了上去。他要求背嵬軍戰士身配長柄重斧,不要分心別處,隻砍敵騎馬腿。

背嵬軍是嶽飛統領的一支精銳部隊,戰功卓著。當初嶽飛組織抗金戰鬥時,苦於南方不產良馬,而無法組建騎兵部隊與金兵對抗。

後在牛皋和楊再興的兩次針對偽齊軍的奇襲成功後,獲得戰馬15000餘匹,這批戰馬為嶽飛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奠定了基礎,先後擁有了踏白軍、遊奕軍和背嵬軍三支騎兵部隊。而其中背嵬軍因戰鬥力最強而名垂史冊。

雖然金兵鐵浮圖凶悍無比,但也有其弱點所在,在戰馬的關節之處並沒有鐵甲所護。於是,背嵬軍便專斷馬足,一匹馬斷足便無法前行,成為其他人馬的障礙,導致一隊馬無法進行有力還擊。嶽家軍將士們各個奮力,最終迫使完顏宗弼自以為榮的鐵浮圖損失慘重。

拐子馬、鐵浮圖相繼失效之後,嶽家軍士氣高漲,繼續奮不顧身地衝殺。金兵10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失去強有力的後盾鐵浮圖後,白刃戰中嶽家軍兒郎奮勇殺敵,在近戰之中占有明顯的優勢。

完顏宗弼麵對鐵騎失效,發出了“撼山易,憾嶽家軍難”的感慨。他見大勢已去,自己也無力回天,就算繼續戰下去也不一定能勝出,於是,隻好宣布退兵。此戰最終以宋軍完勝而宣告終結。

[旁注]

嶽飛 (1103年~1142年)字鵬舉。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後遭受秦檜等人的誣陷,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害。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長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河朔 地區名,古代泛指黃河以北,主要是指陰山賀蘭山腳下的肥沃黃河草原,也就是今日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大草原。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漢武帝在此建立城池,名為朔方。宋代,河朔地方數千千米,有30多座城池。

秦檜 (1090年~1155年),字會之,宋朝江寧府人。北宋末年任禦史中丞,與宋徽宗、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南歸後,任禮部尚書,兩任宰相,前後執政19年。我國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嶽飛而遺臭萬年。

梁興 宋代抗金將領。出身貧寒,父親梁建和母親喬氏都是淳樸、善良而勇敢的平民布衣,他們積極地訓誨和勉勵兒子以身許國。老夫妻曆盡磨難,最後被金兵殘害。這益發增強了梁興的敵愾,父母的英靈激勵他在抗金鬥爭中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完顏宗弼 (?~1148年),本名斡啜,又稱兀術、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姓完顏。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金國名將,開國功臣。有膽略,善射。1125年隨軍攻宋,曾受到抗金名將嶽飛重創。完顏宗弼因功進太傅和太師。

麻劄刀 砍刀的一種。刀刃厚重,刀頭平,兩麵開刃。主要用來克製重騎兵,在宋朝使用得最多。嶽飛曾命士兵以麻劄刀入敵陣斫馬足,大敗金兵。另據稱明朝戚繼光抗倭也有大規模裝備此刀的紀錄。